牙龈老出血别大意 小心全身疾病信号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1-15 10:36:5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27字
系统解析牙龈出血的四大病理机制,涵盖牙周病变、全身性疾病、诊疗误区及护理要点,提供从临床诊断到日常维护的完整解决方案,建立口腔与全身健康的科学认知体系
牙龈出血牙周炎牙菌斑凝血功能洁治术氯己定牙线使用维生素C系统性疾病牙周探诊
牙龈老出血别大意 小心全身疾病信号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舌头轻轻碰到牙龈,就会渗点血。这种看似普通的口腔小问题,其实可能藏着不少健康隐患。接下来我们就聊聊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以及该怎么应对。

牙周炎症:最常见的“源头”

牙龈边缘的牙菌斑如果2天没清理干净,就会引发牙龈发炎。炎症会让牙龈里的小血管变多、变脆弱——有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牙龈里,一种叫前列腺素E2的炎症物质会明显增多,就是它让血管更容易“破”。要是牙菌斑进一步变成牙结石,牙龈沟里的血管结构会变得更脆弱,哪怕是舌头轻触的力度(大概相当于轻轻按手指的力气),都可能引发出血。有意思的是,吃饭时咬东西的力气更大,反而不容易出血,所以早期牙周炎常常被忽略。

全身疾病的“口腔信号”

牙龈出血可不只是口腔的问题,还可能是全身疾病的预警。2023年有研究发现,牙龈出血作为全身疾病的表现,比以前想的更有提示意义。比如血小板数量太少(低于50×10⁹/L),稍微碰一下牙龈就会出血;缺维生素C的话,牙龈的“胶原蛋白支架”没法正常合成,牙龈萎缩的风险会高60%;更要警惕的是,约15%的白血病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牙龈出血,所以如果牙龈老出血,得想想是不是血液系统有问题。

该做哪些检查?

如果牙龈持续出血,建议按这三步查:

  1. 先查牙周:医生会测牙周袋深度(正常不超过3mm)、看牙龈有没有一碰就出血;
  2. 再做化验:查血常规(重点看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还有维生素C水平;
  3. 最后看全身:40岁以上的人,最好同步查血糖、血脂和心血管指标。 有医院2022年的资料显示,通过规范检查,23%的牙龈出血不是牙的问题,这样能避免漏诊或误诊。

别再用错方法刷牙了!

很多人因为护理方式不对,反而加重了牙龈损伤。正确的做法是:

  • 用对刷牙法:改良巴氏刷牙法最适合——牙刷和牙龈成45度角,轻轻按摩牙龈沟,力度别超过150g(大概像捏着鸡蛋不碎的力气);
  • 清干净牙缝:每天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邻面菌斑,比只刷牙能多清40%的脏东西;
  • 合理用漱口水:短期用氯己定漱口水(不超过7天),能让菌斑长得慢58%。 要注意,别刷太用力——临床观察发现,约35%的人因为错误的刷牙方式,把牙龈刷得萎缩了。

综合应对:从应急到长期维护

  1. 急性期处理:出血时用冷盐水(10-15℃)含漱,能收缩血管止血;吃的东西温度别超过55℃,避免刺激牙龈;
  2. 找医生治疗:如果是牙周炎,可能需要分阶段做洗牙、龈下刮治(清理深层牙结石),严重的还得做牙周再生手术;
  3. 补充营养:每天吃100-200mg维生素C,帮牙周组织修复;
  4. 长期维护:建一个牙周健康档案,每3-6个月找医生做一次专业维护。

根据《中国牙周病防治指南(2021版)》,40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持续牙龈出血,建议同步筛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其实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是双向影响的——把牙周问题管好,能降低23%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建议大家养成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把牙龈健康当成全身健康的“重要监测指标”。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