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牙龈出血第一反应是刷牙太用力,其实这可能是牙周炎的早期警报。据全球流行病学调查,约一半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在我国,35岁以上人群的牙周健康率还不到10%。这种慢性炎症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严重时可能导致牙齿脱落。
发病机制解析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炎的“罪魁祸首”——它是由200多种细菌组成的微生物团,会在牙面上形成一层看不见的薄膜,每24小时就能繁殖到每毫克生物量含10¹¹个细菌。如果没及时清理,牙菌斑会被唾液钙化变成牙结石,它表面粗糙,又会吸附更多细菌和毒素。持续的炎症会破坏牙龈的结缔组织,让毛细血管变“脆弱”,于是出现刷牙出血、咬东西渗血的情况。
最近几年的研究还发现,牙周炎和全身疾病是“双向影响”的。2022年《牙周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4%;它释放的炎症因子(比如IL-6、TNF-α)会跟着血液流到全身,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和牙周炎会互相加重。
综合防治策略
基础护理规范
刷牙要选对方法: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和牙龈成45度角,小幅度水平颤动着刷牙龈沟,每次刷够2分钟。
辅助工具不能少:牙线每天用1次,要拉成C形贴住牙面;牙缝宽的人用间隙刷;研究显示,电动牙刷比手动牙刷能多清除38%的菌斑。
用冲牙器辅助清理食物残渣时,水压最好控制在50-90psi的安全范围。
专业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是关键: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龈上洁治(洗牙)加龈下刮治能清除90%以上的牙石。
如果牙周袋深度超过5mm,需要用超声骨刀做根面平整,严重的还得做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现在还有激光治疗,能精准清除深层细菌,配合传统治疗能多获得28%的临床附着。
生活干预要点
饮食上要多吃膳食纤维,维生素C每天建议吃100mg(差不多200克新鲜猕猴桃的量)。
吸烟的人得牙周炎的风险是不吸烟的2.3倍,戒烟1年后,牙周炎症指标能下降40%。
糖尿病患者要管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牙周感染的风险就下降21%。
临床预警信号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看医生:牙龈一直红肿或退缩,牙根露出来导致牙齿看起来变长;咬东西时感觉受力不对,牙齿有点松动;嘴里一直有异味,早上起来口苦明显;牙周袋探诊深度超过3mm(正常应该≤2mm)。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 孕妇:激素变化会让牙龈炎症发生率增加30%,最好孕前就把牙周基础治疗做了。
- 糖尿病患者: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 戴牙套的人:每天用正畸专用牙刷和牙缝刷,定期做菌斑显示检查。
常见认知纠偏
误区1:牙龈出血就不敢刷牙
其实应该继续轻柔刷牙,这样才能清除致病菌,换软毛牙刷就行,等炎症好了出血自然会停。
误区2:洗牙会把牙缝洗大
其实是牙结石之前占着牙缝,洗掉后原本的牙周袋露出来了,不是洗牙造成的新问题。
误区3:牙周炎一旦得上就治不好
其实在牙龈炎阶段,通过基础治疗就能完全恢复;早期牙周炎经过系统治疗,约65%的患者能达到临床稳定。
预防牙周炎要建立“三级防控”:一级预防是普及口腔健康知识,二级预防是定期做专业检查,三级预防是给已经患病的人做系统治疗。只要科学护理、及时干预,就能维护好牙周健康,保住牙齿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