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坐诊时,经常遇到50岁左右的男性因为剧烈胃痛来挂号。有数据表明,中年男性的胃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很有必要说清楚它的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和怎么防治。
胃溃疡的疼痛到底有啥特点?
过去大家都觉得胃溃疡的疼痛有固定规律——比如吃完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开始疼,持续1-2小时能缓解。但临床研究发现,45%的中年患者会出现不典型症状:比如夜间痛得醒过来、后背放射性疼痛(占30%),甚至还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症状,可能和中年人的胃黏膜保护屏障变弱、痛觉神经敏感度改变有关。
为啥中年男性容易得胃溃疡?
胃溃疡不是突然来的,主要和这几个因素有关:
- 幽门螺杆菌感染:国内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升高。这种细菌会分泌尿素酶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还会释放有毒物质引发慢性炎症,是胃溃疡的“罪魁祸首”之一。
- 吃药伤胃:长期吃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人,得胃溃疡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4倍。因为这类药会抑制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让胃的防御力下降。
- 生活习惯不好:吸烟会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酒精会破坏胃里的黏液保护层,长期熬夜还会打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节奏,这些都可能诱发溃疡。
- 遗传因素:如果家里有人得过消化性溃疡,自己得病的风险会比别人高1.5-2倍。
- 压力太大: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的防御功能跟着下降,溃疡就容易找上门。
胃溃疡怎么治?听医生的准没错
现在治疗胃溃疡主要遵循“三大核心原则”:
- 抑酸: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这类药)能抑制胃里的“胃酸制造酶”,减少胃酸分泌,帮溃疡面慢慢愈合。
- 保护黏膜:含铋的药物能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抗酸药还能中和胃酸、吸附胆汁,减少对溃疡的刺激。
- 根除幽门螺杆菌:2023年最新指南建议用“含铋四联疗法”——也就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吃10到14天。规范吃够疗程的话,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能到90%以上。
在家怎么养?学会这3点
-
吃对饭,胃才舒服
- 温度要合适:吃的东西最好保持在40-50℃,别吃太凉或太烫的,避免刺激胃黏膜。
- 选软和的食物:比如粥、软煮蔬菜这类少渣、半流质的食物,不会给胃添负担;少吃粗糙、坚硬的东西。
- 吃饭要规律:定时定量吃,别一顿吃太多,也别饿太久才吃。
- 补点护胃营养:可以适量吃些含黏蛋白的食物,比如山药、秋葵,能帮着保护胃黏膜。
-
改坏习惯,胃才健康
- 睡够觉: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深度睡眠的时候胃黏膜修复速度是平时的3倍,别熬夜。
- 戒烟限酒:戒烟后,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能恢复到正常的85%;酒能少喝就少喝,实在要喝也别空腹。
- 缓解压力:用正念冥想、深呼吸或者散步这类方法调整情绪,别让压力导致胃酸忽多忽少。
-
自己盯着点,别等严重了才去医院
- 记症状日记:把胃痛的时间、程度、吃了什么记下来,看看有没有规律,复诊时给医生看。
- 留意危险信号:如果拉黑便超过3天、一个月内体重掉了5斤以上,或者又吐又瘦,赶紧去医院——这些可能是溃疡加重的信号。
- 定期检查:40岁以上的人每2年做一次胃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好后要定期复查。
中年男性要特别注意:别忽视“沉默溃疡”
50岁左右的男性容易得“沉默性溃疡”——大概30%的人因为对疼痛没那么敏感,溃疡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自己还没感觉。给这类人群提3个建议:
- 每年做一次碳13呼气试验,查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
- 胃痛超过2周还不好,赶紧做胃镜,别拖着;
- 建个健康档案,把胃镜结果、幽门螺杆菌检测报告都存着,定期盯着胃部情况。
最后要强调的是,胃溃疡治疗一定要听医生的,按规矩吃药的话,溃疡愈合率能到92%。平时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是出现黑便、体重骤降这些危险信号,马上找医生。定期体检加上日常的科学管理,能大大减少溃疡复发的可能——毕竟,胃是要“养”一辈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