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是一种特殊的病毒感染,会同时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症状。要认识它,得从发病原因到怎么应对一步步说清楚。
病毒为啥会同时搞“两种破坏”
有些病毒特别“厉害”,能同时侵犯呼吸道和消化道,主要通过飞沫(比如说话、咳嗽喷出来的小颗粒)和接触(比如摸了带病毒的东西再摸嘴)传播。病毒进入身体后,一边引起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一边会伤害肠道里的上皮细胞,让肠道绒毛受损、消化酶分泌乱了;免疫系统启动后释放的炎症因子,还会通过神经反射让人恶心、呕吐。
哪些人容易得?和这3个因素有关
- 免疫力弱
长期睡不好会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比如总熬夜的人,症状更容易变严重。规律睡觉能帮呼吸道和肠道的黏膜保持“防护力”。 - 吃错东西
吃太多油腻的食物,可能让病毒在消化道里待更久,研究发现脂肪吃得多的人,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发病急性期要避开辣的、冷的等刺激性食物。 - 环境“没防护”
天气太冷(比如室温低于20℃),呼吸道里的纤毛摆动会变慢,黏膜清除病毒的能力就弱了。家里湿度保持在50%-60%比较好。
不同阶段怎么应对?分3步来
- 刚发病(急性期)
刚开始拉肚子的时候,可以用蒙脱石散,它像“小海绵”一样能吸附病毒和毒素,还能覆盖受损的肠道黏膜。补水要“少量多次”,最好选含有电解质(比如钠、钾)的口服补液产品。 - 慢慢恢复(饮食期)
恢复饮食要慢慢来:先喝米汤、稀粥这类流质,再慢慢换成软面条、鸡蛋羹等半流质。香蕉、土豆泥这类纤维少的食物,能帮肠道慢慢恢复功能。 - 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如果烧到39℃以上一直不退、尿变少、意识模糊,得赶紧去做病原学检查(比如抗原快速检测)。这些情况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别拖延。
预防要做好3件事
- 好好洗手
用肥皂加流动水洗手,要仔细搓指甲缝、甲沟这些藏脏东西的地方。碰可能带病毒的东西(比如呕吐物、脏毛巾)时,最好戴手套。 - 增强免疫力
适量运动能让免疫细胞更活跃,比如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吃饭要均衡,多吃含维生素A(比如胡萝卜、动物肝脏)、锌(比如瘦肉、坚果)的食物,帮免疫系统“加油”。 - 环境要消毒
经常碰的地方(比如门把手、手机、餐桌)要定期消毒,含氯的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能有效杀死肠道病毒;处理呕吐物时,先用纸巾、活性炭这类吸附材料盖住,别让它变成气溶胶飘到空气里。
要注意的是,病毒可能会变,所以症状持续时间可能不一样。抗生素对病毒没用,乱吃还会搞乱肠道里的菌群。如果症状超过3天还没好,或者出现脱水(比如口渴、尿少、嘴唇干),要赶紧去消化科看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