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是需要警惕的健康信号,通常提示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可能有实质性问题。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每年因消化道出血就诊的患者超200万人次,其中约15%可能被误诊。学会科学区分出血原因,对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情况和表现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于肝硬化晚期患者,特点是突然发作、致死率高——出血速度能达到每分钟100毫升以上,若未及时处理,3分钟内就可能导致身体有效循环血量大幅减少。胃溃疡出血常反复出现,有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出血复发风险比未感染的高2.3倍。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是呕血、黑便加贫血,但约20%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只出现黑便。
呼吸道出血的识别要点
要区分咯血(呼吸道出血)和吐血(消化道出血),可以关注这些特征:支气管扩张患者常表现为长期咳嗽、咳大量脓痰,还会反复咯血,病变累及血管时一次咯血量可能超过50毫升;肺结核引起的咯血有时间特点,约68%的患者会在清晨出现咯血,同时伴随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症状;40岁以上、长期吸烟的人,若单侧咯血持续超过2周,肺癌筛查的准确率可达92.7%。2023年《呼吸病学》的最新研究显示,CT血管造影能将咯血病因的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2%。
危险信号的五步识别法
- 看血的性状:带泡沫的鲜红血丝多提示呼吸道出血;咖啡色呕吐物通常是胃内积血。
- 看伴随症状:消化道出血常伴随上腹痛或黑便;呼吸道出血多合并胸痛或咳嗽。
- 看身体反应:若出现心慌、晕厥,说明失血量可能超过1000毫升,需立即就医。
- 问既往病史:有长期肝病的人要警惕静脉曲张出血;吸烟超过20年的人应考虑肺部病变。
- 观察病情变化:持续呕血或症状加重时,要在30分钟内启动急诊转运。
现场急救的“三要三不要”
现场急救需严格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要让患者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维持补液,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不要擅自使用止血药物,不要给患者吃或喝任何东西,不要强行按压出血部位。2024年最新急救指南建议,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的患者,应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将血压维持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确诊肝硬化的患者,在专业医疗环境下可遵医嘱使用凝血酶制剂局部止血。
高危人群的预防性干预
肝病患者应每6个月做一次胃镜检查,研究显示定期筛查可使静脉曲张检出率提高40%;40岁以上吸烟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能将早期肺癌检出率提升25%;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人需每3个月监测凝血功能;欧洲消化病学会2024年指南特别提醒,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的人,若出现胃痛、反酸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暂停用药。
突发吐血时,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后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出血后2小时内获得专业救治的患者,死亡率可降低58%。建议公众掌握基础鉴别知识,但切勿自行诊断——任何程度的吐血都应视为紧急医疗事件,需立即前往能做内镜、影像学检查的医疗机构,通过多学科会诊明确出血部位。一定要完善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可能,千万别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