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腹泻竟是独立病?科学区分防错治!

健康科普 / 辟谣与新知2025-10-24 09:56:4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59字
通过系统解析龋齿与腹泻的关联机制,揭示两者不存在直接病理联系,重点阐述腹泻的三大核心诱因及科学防治方案,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预防策略,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认知体系。
龋齿腹泻胃肠道口腔健康消化系统
牙疼腹泻竟是独立病?科学区分防错治!

不少人有“牙疼之后会拉肚子”的误区,据2022年《中国消化疾病调研报告》显示,大概32%的人都有这种认知。其实这两种症状看似有关,实则对应人体不同系统的问题,各自有独立的运作规律。搞清楚这一点,对科学防病治病很重要。

龋齿的问题只在牙齿上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被破坏的疾病,问题只出在牙齿本身。口腔里有700多种微生物,其中变形链球菌是导致龋齿的主要细菌,它的代谢产物会让牙釉质脱矿(也就是牙齿被腐蚀)。虽然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点,但龋齿引起的局部炎症不会直接传到肠道里。2023年《口腔微生物学杂志》的研究也发现,有龋齿的人和没有龋齿的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没什么差别。

腹泻的三个主要原因

腹泻的发生有明确的原因,主要得注意这三类:

  1. 感染了病原体
    病毒(比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比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者寄生虫感染,是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这类感染有季节性,比如冬天病毒性腹泻能占65%左右。这些病原体要么破坏肠黏膜,要么释放毒素,从而导致拉肚子。
  2. 腹部受凉引发功能紊乱
    腹部受凉也会引发腹泻,比如肠易激综合征突然发作。有实验显示,腹部温度下降5℃的话,肠道平滑肌收缩会变快30%,结肠传输食物的时间会缩短2-3小时,这种物理刺激导致的腹泻占功能性腹泻的41%。
  3. 吃错东西打乱肠道平衡
    吃太多、吃太油或者太辣的食物,会打乱肠道里的微生物平衡。2021年《临床营养学》的研究发现,一次喝太多酒,肠道通透性会增加2-3倍,这种暂时的肠黏膜损伤会直接导致拉肚子。另外,像乳糖不耐受这样的食物不耐受问题,也会引发腹泻。

拉肚子了该怎么正确处理

应对腹泻要遵循这几个原则:

  1. 及时补电解质
    轻度脱水可以用口服补液盐,不要只喝白开水,不然可能补不到需要的电解质。
  2. 慢慢调整饮食
    拉肚子急性期要吃低渣食物(也就是少渣、容易消化的):第一天可以喝米汤、藕粉,第二天过渡到白粥、面条。等症状缓解了,再慢慢加香蕉、土豆泥这类含钾的食物。至少72小时内别吃乳制品和高纤维的食物。
  3. 注意这些危险信号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发烧超过38.5℃一直不退、拉血便、意识不清楚、尿量明显减少(比如一天尿量不到400ml)、拉肚子超过72小时还没好。家里有宝宝的要注意,比如囟门凹陷、哭的时候没眼泪,这些都是脱水的表现。

同时护好口腔和肠道

要建立“口腔-肠道”双重防护:

  1. 把牙齿照顾好
    刷牙要用改良Bass法(也就是45度角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每天刷2次,每次2分钟。每3-6个月查一次牙齿,有龋齿赶紧补。用含氟牙膏能让龋齿发生率降低24%。
  2. 别让肠道“吃坏”
    保护肠道要记住“两熟一新鲜”:食物要彻底做熟,别吃生的;剩菜要放冰箱冷藏(温度低于4℃),吃之前再热到75℃以上。出去吃饭要注意餐具是不是用高温消过毒的。
  3. 别让腹部受凉
    吹空调的时候温度别低于26℃,可以用腹带或者薄针织衫护着肚子。运动完赶紧换干衣服,不然汗液蒸发会让腹部受凉。

现在医学已经证实,龋齿和腹泻是不同系统的独立疾病,2023年《消化道疾病年鉴》的综述研究也显示,龋齿的严重程度和腹泻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关系。纠正“牙疼会导致腹泻”的误区,能帮大家建立更科学的防病观念。如果拉肚子一直不好,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查粪常规、血常规之类的,别自己乱吃药耽误病情。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