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伤后胳膊一伸直就疼,是很常见的意外或运动损伤表现。其实很多人不知道,85%的这种情况不是骨折,而是肌肉、肌腱或者韧带这些软组织受伤了。想要快速恢复,得先分清伤的类型,再按科学方法处理。
肌肉拉伤:突然“扯”到了肌肉
胳膊上的肱二头肌等主要肌肉,摔倒时可能突然承受“超纲”的力——比如肌肉正在收缩的时候,突然被外力快速拉长,超过了它的承受极限,肌纤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轻的(一级拉伤)只是肌纤维微微撕裂,疼得不算厉害;重的(三级拉伤)可能整个肌束都断了,不仅疼,还会肿,摸上去有硬邦邦的条索状压痛点,动的时候疼得更明显。这种伤常发生在突然伸胳膊的动作里,比如摔倒时本能地撑地,胳膊瞬间伸直。
肌腱损伤:“连接带”出问题了
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头的“纽带”,负责传递力量。摔倒时如果手腕突然往后仰(比如撑地时手腕背伸),胳膊肘附近的肌腱可能被“搓”到,承受过大的剪切力。急性损伤的话,胳膊伸直到某个角度(比如160度)时,会感觉像有东西“卡”住一样,没法继续伸直;如果是慢性损伤,肌腱可能变厚或者长钙化点,做核磁共振能清楚看到水肿或纤维断裂的情况。
韧带撕裂:关节“稳定带”坏了
肘关节周围的韧带就像“固定带”,维持着关节的稳定。如果摔倒时胳膊肘被向外掰得太狠(比如手掌撑地时,胳膊肘外翻),尺侧副韧带可能被拉断——轻的是部分撕裂,重的是完全断了。伤了之后会有“疼痛弧”:比如胳膊弯到90度时,内侧韧带的位置特别疼;还可能感觉关节有点松,像“晃荡”一样,医生做关节稳定性检查能确诊。
在家先做这4步应急处理
- 别再动!立即停止用受伤的胳膊,用夹板、硬纸板或者护具固定住,避免再扯到伤处;
- 冰敷要对:受伤24小时内,用冰袋裹层毛巾敷,每次15分钟,每隔2小时敷一次(别直接贴皮肤,会冻伤);
- 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从手腕往胳膊肘方向缠,稍微紧一点但别勒得慌——如果手指变麻、变紫,赶紧松一松;
- 抬高胳膊:把胳膊放在枕头或者垫子上,高于心脏15-20厘米,帮着消肿。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马上找医生:
- 疼痛48小时还没缓解,吃普通止痛药也没用;
- 肿得越来越厉害,瘀青面积变大,甚至皮肤发亮;
- 胳膊伸直的角度比平时少了20度以上,或者感觉关节不稳,像要脱臼一样。
分阶段康复:慢慢练,别着急
根据运动医学的指南,康复要循序渐进,别急于求成:
- 急性期(0-72小时):严格遵守RICE原则——也就是休息(别用伤胳膊)、冰敷(按前面的方法)、加压(弹性绷带)、抬高(高于心脏);
- 亚急性期(3天到2周):不疼的时候,可以慢慢活动关节,比如在医生指导下用专业的等速训练仪器,做小范围的屈伸练习;
- 恢复期(2周后):开始加力量训练,比如用弹力带做“慢慢拉长肌肉”的练习(比如肱二头肌收缩时,慢慢松开弹力带),每周慢慢增加训练量,别勉强。
研究显示,结合超声引导的物理治疗能缩短恢复时间,但一定要找专业康复医生指导,乱练可能会变成慢性疼。
其实摔伤后胳膊疼,关键是要“科学应对”——先分清是哪类软组织伤,在家做好应急处理,该就医就及时去,康复时跟着专业团队来。别乱揉、别过早用力,不然可能留下后遗症。只要按规范管理,大部分人都能恢复胳膊的正常功能,重新回到日常活动或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