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鼓包莫惊慌!三类病因需知晓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20 08:40:1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94字
耳后及耳道鼓包主要由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皮样囊肿或外耳道感染引起,建议通过位置特征、触诊表现及伴随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强调规范就医检查的重要性,避免自行处理导致病情加重。
耳道肿物淋巴结增生表皮样囊肿外耳道感染局部炎症抗菌治疗耳科检查皮肤屏障门诊手术耳部护理
耳道鼓包莫惊慌!三类病因需知晓

耳道或耳后突然长出肿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慌——这会不会是不好的东西?其实这种情况和多种耳部问题有关,先别着急,先冷静观察,再及时去耳鼻喉科查清楚才是对的。

一、耳周肿块的常见原因

  1. 淋巴结反应性肿大:耳后分布着很多淋巴管和淋巴结,它们是身体的“免疫小哨兵”。当耳朵(比如外耳道炎)、鼻子或喉咙(比如感冒、扁桃体炎)发炎时,淋巴结会启动“防御模式”,从而变大。摸起来是直径0.5-2厘米的小疙瘩,能推动,质地偏韧,可能有点轻微压痛。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人里,大概三分之一会出现这种情况。等炎症控制住,大部分肿大的淋巴结会在2-4周慢慢缩小。
  2. 皮脂腺囊肿(粉瘤):耳朵周围的皮脂腺负责分泌油脂,如果导管被灰尘、角质堵住,油脂排不出来就会形成囊肿,这种情况大概占耳周肿块的30%。典型表现是皮下圆圆的鼓包,表面光滑、能推动,中央可能能看到一个小开口(原来的皮脂腺口)。如果囊肿里的油脂越积越多,可能会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疼痛。油性皮肤的人更容易长这个。
  3. 外耳道感染(疖肿):外耳道皮肤很薄,如果掏耳朵太用力戳破了、或者游泳进水把皮肤泡软了,就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入侵。一开始是局部红肿的小硬结,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带黄白色脓头的疙瘩,疼得厉害,像“跳着疼”。夏天游泳后发病率高,就是因为耳道皮肤长期泡在水里,屏障功能变弱了。

二、怎么初步判断肿块是不是危险?

其实通过几个简单的观察就能大致区分:

  • 摸起来的感觉:能推动的软疙瘩或韧疙瘩,大多是良性的;如果疙瘩固定不动、摸起来很硬,要警惕不好的可能;
  • 疼痛的样子:一直隐隐作痛,可能是慢慢长出来的增生;突然剧烈的锐痛,大概率是发炎了;
  • 伴随的症状:如果耳朵流脓,可能是中耳炎牵连的;如果发烧,说明炎症可能扩散了;
  • 变化的速度:如果疙瘩几天内突然长大,表面还能看到明显的红血丝,得赶紧去医院。

三、不同肿块的处理原则

  1. 淋巴结肿大:先把引发炎症的根源治好(比如感冒好了、喉咙不疼了),可以用温毛巾敷耳后(温度别太高,避免烫伤),促进淋巴回流。如果淋巴结持续增大,或者压得耳朵、脖子不舒服,得做病理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2. 皮脂腺囊肿:没发炎的时候不用急着处理,定期观察就行。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的炎症表现,先治炎症(听医生的),等炎症消了再手术切掉——这是彻底解决的办法。千万不能自己挤!挤破了可能让细菌扩散,严重的还会引发败血症。
  3. 外耳道疖肿:早期可以局部用抗生素软膏(别自己乱买,一定要遵医嘱);如果形成脓肿了,得让医生切开引流(把脓放出来)。如果肿得影响听力,医生可能会开点消水肿的药。治疗期间一定要保持耳道干燥:别游泳、别掏耳朵,洗澡时用干毛巾把耳朵擦干。

四、什么时候必须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立刻去耳鼻喉科:

  • 肿块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连续2周一直在变大;
  • 肿块周围皮肤发烫,疼得没法碰;
  • 发烧超过38℃,或者耳朵突然听不清了;
  • 肿块附近皮肤麻木,或者出现脸歪、眼睛闭不上(面神经出问题)。

最后想提醒大家,每年做一次耳内镜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耳朵里的小问题。平时护理要注意:别过度清洁耳道(比如每天用棉签掏耳朵),反而会破坏皮肤屏障;游泳、洗澡后记得把耳朵里的水擦干(可以用干棉签轻轻沾一下外耳)。发现耳周或耳道有肿块时,遵循“观察-找医生评估-规范治疗”的流程,别自己瞎处理——比如挤脓、涂偏方,反而会耽误病情。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