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或耳后突然长出肿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慌——这会不会是不好的东西?其实这种情况和多种耳部问题有关,先别着急,先冷静观察,再及时去耳鼻喉科查清楚才是对的。
一、耳周肿块的常见原因
- 淋巴结反应性肿大:耳后分布着很多淋巴管和淋巴结,它们是身体的“免疫小哨兵”。当耳朵(比如外耳道炎)、鼻子或喉咙(比如感冒、扁桃体炎)发炎时,淋巴结会启动“防御模式”,从而变大。摸起来是直径0.5-2厘米的小疙瘩,能推动,质地偏韧,可能有点轻微压痛。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人里,大概三分之一会出现这种情况。等炎症控制住,大部分肿大的淋巴结会在2-4周慢慢缩小。
- 皮脂腺囊肿(粉瘤):耳朵周围的皮脂腺负责分泌油脂,如果导管被灰尘、角质堵住,油脂排不出来就会形成囊肿,这种情况大概占耳周肿块的30%。典型表现是皮下圆圆的鼓包,表面光滑、能推动,中央可能能看到一个小开口(原来的皮脂腺口)。如果囊肿里的油脂越积越多,可能会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疼痛。油性皮肤的人更容易长这个。
- 外耳道感染(疖肿):外耳道皮肤很薄,如果掏耳朵太用力戳破了、或者游泳进水把皮肤泡软了,就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入侵。一开始是局部红肿的小硬结,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带黄白色脓头的疙瘩,疼得厉害,像“跳着疼”。夏天游泳后发病率高,就是因为耳道皮肤长期泡在水里,屏障功能变弱了。
二、怎么初步判断肿块是不是危险?
其实通过几个简单的观察就能大致区分:
- 摸起来的感觉:能推动的软疙瘩或韧疙瘩,大多是良性的;如果疙瘩固定不动、摸起来很硬,要警惕不好的可能;
- 疼痛的样子:一直隐隐作痛,可能是慢慢长出来的增生;突然剧烈的锐痛,大概率是发炎了;
- 伴随的症状:如果耳朵流脓,可能是中耳炎牵连的;如果发烧,说明炎症可能扩散了;
- 变化的速度:如果疙瘩几天内突然长大,表面还能看到明显的红血丝,得赶紧去医院。
三、不同肿块的处理原则
- 淋巴结肿大:先把引发炎症的根源治好(比如感冒好了、喉咙不疼了),可以用温毛巾敷耳后(温度别太高,避免烫伤),促进淋巴回流。如果淋巴结持续增大,或者压得耳朵、脖子不舒服,得做病理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 皮脂腺囊肿:没发炎的时候不用急着处理,定期观察就行。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的炎症表现,先治炎症(听医生的),等炎症消了再手术切掉——这是彻底解决的办法。千万不能自己挤!挤破了可能让细菌扩散,严重的还会引发败血症。
- 外耳道疖肿:早期可以局部用抗生素软膏(别自己乱买,一定要遵医嘱);如果形成脓肿了,得让医生切开引流(把脓放出来)。如果肿得影响听力,医生可能会开点消水肿的药。治疗期间一定要保持耳道干燥:别游泳、别掏耳朵,洗澡时用干毛巾把耳朵擦干。
四、什么时候必须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立刻去耳鼻喉科:
- 肿块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连续2周一直在变大;
- 肿块周围皮肤发烫,疼得没法碰;
- 发烧超过38℃,或者耳朵突然听不清了;
- 肿块附近皮肤麻木,或者出现脸歪、眼睛闭不上(面神经出问题)。
最后想提醒大家,每年做一次耳内镜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耳朵里的小问题。平时护理要注意:别过度清洁耳道(比如每天用棉签掏耳朵),反而会破坏皮肤屏障;游泳、洗澡后记得把耳朵里的水擦干(可以用干棉签轻轻沾一下外耳)。发现耳周或耳道有肿块时,遵循“观察-找医生评估-规范治疗”的流程,别自己瞎处理——比如挤脓、涂偏方,反而会耽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