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消化道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腹痛、恶心、拉肚子的经历。其实这些症状的出现,和三个主要原因有关,而身体的反应也是在“自我保护”。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急性肠胃炎的原因、应对方法和注意事项。
为啥会得急性肠胃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吃了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的食物,这些“坏东西”进入肠胃后,躲过胃酸的“防御”,引发炎症;二是饮食太刺激,比如过冷过热、高脂高糖,或是加了很多辛辣香料的食物,会破坏肠胃黏膜的“保护罩”;三是接触了某些化学物质或药物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肠胃的上皮细胞。
肚子痛、呕吐其实是身体在“自救”。当有害物质进入肠胃,肠胃会通过一阵阵的收缩加快排出这些东西,这就会引起绞痛;恶心呕吐是把胃里的坏东西“吐出去”的保护反应,适度腹泻也能帮肠道排毒素。这些症状本身是生理防御,但要是反应太厉害,就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比如没力气、口干、尿少。
急性期怎么应对?首先要补电解质水,少量多次喝,每次50毫升左右就行,别一下子喝太多。饮食要选好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米汤、蒸南瓜泥,避开高纤维、高脂肪和含乳糖的食物。如果有持续高烧、拉血便,或是症状超过48小时还没好,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药不能自己乱买,得听医生的,别随便吃抗生素或止泻药。
日常怎么预防?生肉、生鱼和蔬菜、熟食品要分开装,用不同颜色的案板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凉拌菜最好现做现吃,隔夜的东西一定要充分加热再吃;外面吃饭优先选卫生条件好的店。个人卫生也很重要,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加洗手液认真洗手,尤其是指甲缝这些容易藏细菌的地方。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孕妇因为身体变化,更容易脱水,要是症状持续6小时以上就得赶紧去医院;老年人肠胃蠕动慢,要多注意看尿量有没有减少、意识是不是清楚;孩子要是有眼窝凹下去、皮肤捏起来不容易弹回去这些脱水症状,得马上送医院;有慢性肠胃病的人,要记饮食日记,避开能诱发旧病的食物。
别踩这些误区!饿肚子不好,空腹会影响肠胃黏膜修复,得适当吃点好消化的;喝姜汤能缓解恶心,但杀不了细菌病毒,别指望靠姜汤治病;止泻药别用太早,急性期用反而会让坏东西留在肠道里,延长病程。症状刚出现时先补液,真要用药得听医生的。
居家护理要做好这几点:可以记个症状日记,把肚子痛是绞痛还是胀痛、呕吐物有没有血丝或异味这些情况写下来,方便看医生时说清楚;恢复饮食要慢慢来,从流质转到正常饭得间隔4小时以上,别着急吃硬的、辣的;肚子冷的话可以用热水袋捂,但要包层布,别烫伤皮肤;处理呕吐物、粪便这些污染物要用含氯的消毒液,操作时要戴手套和口罩,避免接触感染。
急性肠胃炎虽然常见,但处理得当能很快恢复。关键是要搞清楚原因,急性期先补液、吃好消化的食物,别乱用药;日常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特殊人群更要警惕脱水。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一定要及时就医,别硬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