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的护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伤口能不能顺利长好。临床观察发现,80%的术后并发症都和初期止血没做好有关。学会科学的护理方法,对促进伤口修复、预防感染特别重要。
血凝块是怎么形成的?
拔牙伤口止血主要靠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连锁反应。咬棉球时产生的局部压力(大概20-30毫米汞柱),能有效让血管收缩,加快血凝块形成。研究发现,咬30分钟棉球,血凝块稳定的概率能到92%;但如果咬超过60分钟,稳定率反而降到67%——这是因为局部组织缺氧会让血小板活性变低。
最常见的3个错误做法
临床常碰到这3种错误操作,危害可不小:
- 咬棉时间太长:比如咬超过40分钟,得干槽症的风险会增加2.8倍(2022年《牙科研究杂志》数据);
- 横向扯棉球:不要横着扯棉球,不然可能把刚形成的血凝块网状结构弄坏;
- 过早热敷:刚拔完牙就热敷也不对,热会让局部血流变快,更容易出血。
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护理重点
按照循证医学指南,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护理重点: 0-2小时:用冰袋裹上毛巾冷敷,每次敷15分钟,歇10分钟再敷; 2-6小时:喝温度低于30℃的流质食物,比如选蛋白含量每100ml不少于15g的营养液; 6-24小时:换成热敷促进血管新生,别做剧烈的吞咽动作; 24-48小时:用0.12%的氯己定漱口水,每天3次,每次10ml。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处理
如果碰到下面这些情况,说明出血异常,得及时干预:
- 每15分钟就得换一次棉球,而且渗血量超过2ml;
- 流的是鲜红色的血,一直不停;
- 还伴随头晕、心跳加快等全身症状。 处理办法可以试试:用4层纱布叠起来压迫(压力保持40毫米汞柱),再配合用明胶海绵敷料。2021年Cochrane系统评价显示,85%的异常出血用这方法能控制住。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
有些人群属于高危情况,护理得更小心:
- 吃抗凝药的人:如果INR值(凝血指标)低于2.5,可以按常规护理,但别随便停原来的药;
- 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要控制在毛细血管血低于8.3mmol/L;
- 骨质疏松患者:别用含阿司匹林的止痛药,推荐用对乙酰氨基酚。
止血材料怎么选?
| 临床常用的止血材料有这几种,帮你对比一下: | 类型 | 止血时间 | 生物相容性 | 成本指数 |
|---|---|---|---|---|
| 明胶海绵 | 5-8分钟 | ★★★☆ | ★★★★ | |
| 氧化纤维素 | 3-5分钟 | ★★★★ | ★★★☆ | |
| 重组凝血酶 | 1-2分钟 | ★★★☆ | ★★☆☆ |
注:特殊人群建议优先选择生物降解材料
总的来说,拔牙后护理的关键是做好初期止血、避开常见误区,不同时间段按重点照顾,特殊人群多留意。只要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就能帮伤口更快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