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可能会发现,原本活泼的宝宝突然牙龈肿了,还一个劲儿哭闹——这很可能是乳牙根尖周炎在“搞事”。这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问题,进展往往比较隐蔽,得先搞清楚它的发病原因和应对办法。
为啥会得乳牙根尖周炎?
- 蛀牙没及时管,细菌钻进去了
乳牙的牙釉质比恒牙更薄、更软,吃进去的糖被细菌分解成酸性物质,很容易腐蚀牙齿形成龋洞。细菌顺着龋洞钻进牙髓(牙神经),再沿着根管扩散到牙齿根尖周围的组织,就会引发炎症。临床数据显示,80%~85%的婴幼儿牙龈肿胀都和蛀牙感染有关。 - 磕着碰着牙,细菌趁机“占地方”
12~18个月的宝宝正在学爬、学走,跌倒磕碰很容易伤到牙齿。牙齿受外力冲击后,根尖周围的血液循环会变弱,给细菌“落脚”创造了条件。研究发现,约五分之一的乳牙外伤会继发根尖周病变。 - 牙髓炎症扩散,长出“脓包”
如果牙髓已经发炎没处理,炎症会往根尖周围发展,破坏周围组织,慢慢形成局部脓肿——就是家长看到的牙龈上的“小包”。这时候得赶紧干预,不然可能扩散成间隙感染(脸肿、脖子肿)。
在家怎么护理?
- 局部冷敷:别直接冻着皮肤
用毛巾裹着冰袋或凉毛巾,敷在肿的牙龈对应的脸颊上,每次10分钟,中间歇1小时。这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但一定要裹两层布,避免冻伤宝宝皮肤。 - 刷牙要轻,用对方法
用硅胶指套刷(小 baby)或超软毛儿童牙刷,轻轻刷患牙周围。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用巴氏刷牙法(刷牙齿和牙龈交界的地方,小幅度水平颤动)。3岁前用含氟牙膏要控制量——米粒大小就行,避免氟吃多了。 - 吃温凉软的,补对维生素
急性期给宝宝吃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米汤、蛋羹、煮得很软的面条,别吃热的、硬的、酸的刺激牙龈。要补维生素A(比如胡萝卜、动物肝脏,每天大概500微克)和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每天35~40毫克),帮着黏膜修复。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带娃看牙医:
- 牙龈肿了24小时还没消;
- 发烧超过38℃;
- 牙龈上的脓包直径超过5毫米,或者越变越大;
- 脸肿了,两边不对称;
- 宝宝吃不下饭,或者连续哭闹超过6小时。
到医院后,医生会做这些处理:
- 用数字化X线片看看根尖周围的炎症范围;
- 开髓引流(把牙齿钻开,放掉里面的脓血)或做根管治疗;
- 如果已经扩散成间隙感染,可能需要切开引流。
怎么预防最有效?
- 从第一颗牙开始清洁
宝宝6个月开始长牙时,就要用干净的纱布或硅胶指套,每天蘸温水擦牙龈和牙齿;2岁后换成儿童牙刷,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刷毛变形了也要及时换)。 - 少吃糖,别让糖“黏”在牙上
规律吃饭,少给孩子吃含糖的零食和饮料(比如糖果、可乐、果泥),尤其是频繁吃。晚上喂夜奶时,别让含糖的奶或果汁长时间留在宝宝嘴里,喂完一定要清洁口腔。 - 家里家外,防摔防碰
家里家具的尖角套上防撞条,学走路的宝宝穿防滑鞋;户外活动时(比如玩滑板、骑自行车),给宝宝戴符合安全标准的护齿套(比如软质牙托)。 - 定期去医院查牙
宝宝18个月前要做第一次口腔检查,之后每6个月查一次。医生会帮着做龋活性检测(看有没有容易蛀牙的细菌),还能涂氟防蛀。
乳牙健康直接影响恒牙发育,家长得有科学的口腔护理意识。如果发现宝宝牙龈肿了,先按上面的方法护理,同时密切观察——要是肿得越来越大、发烧或者哭闹不止,赶紧找牙医。其实只要做好日常清洁、控制吃糖、防外伤,再定期检查,就能把乳牙根尖周炎挡在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