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郑州一位女士拆完网购土豆片的快递后,未及时洗手就直接试吃,当晚出现剧烈腹痛和频繁腹泻,最终因严重脱水被紧急送医。经检测,其粪便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但土豆片本身符合安全标准;快递包装表面检出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腺病毒在内的十多种病原体,证实感染源来自包装污染。这一事件提示快递包装存在健康隐患。
快递包装污染来源与致病风险
快递包装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运输链污染、内容物泄漏风险和微生物的存活能力。在分拣、运输过程中,快递会接触环境尘埃、雨水,以及不同人员的手部,导致细菌病毒附着在包装表面;如果生鲜快递的包装破损,渗出的液体会携带沙门氏菌等病原体,国际快递还可能引入本地未见的耐药菌株。此外,大肠杆菌在常温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腺病毒在塑料表面甚至能存活2-3天,具备跨地域传播能力。
拆快递后的感染风险
病原体主要通过两条传播链进入人体:触-口传播和间接接触。例如拆快递后未洗手直接进食,病原体可经口腔进入消化道引发感染;触摸快递后的手还可能污染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形成二次传播。以大肠杆菌为例,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定植后会分泌毒素破坏肠黏膜,引发频繁水样腹泻,伴随电解质失衡;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血性腹泻及溶血尿毒综合征,需血液透析治疗。其潜伏期通常为1-3天,若出现当晚发病的情况,可能是高致病性菌株感染或大剂量暴露导致。多种微生物共存时还会产生协同效应,例如病毒削弱呼吸道黏膜屏障,增加细菌感染风险。
拆快递防护操作指南
- 拆包前准备:戴一次性手套或使用工具切割包装,避免直接接触表面;开启通风环境,减少呼吸道吸入气溶胶风险。
- 手部清洁规范:用流动水湿润双手后,取适量肥皂揉搓至少20秒(重点清洁指缝、指甲),随后冲洗;若无水源,选择含60%以上酒精的免洗消毒液,保持湿润作用15秒以上。
- 物品消毒处理: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快递内层包装及物品表面(避开电子设备);易腐蚀物品(如食品)可悬挂通风处静置1-2小时。
- 生鲜快递处理:佩戴口罩及手套,处理后立即清洁台面,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 国际快递消毒:增加紫外线灯照射消毒(距离30cm照射10分钟),并关注海关发布的生物安全预警。
- 公共卫生建议:推动快递行业建立“无接触配送+包装消毒”标准,要求分拣中心配备消毒设备;将“拆快递卫生规范”纳入社区健康教育课程。
拆快递后及时洗手消毒,能有效避免接触传播引发的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