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组

Microbiome - Wikipedia

国际英语科技-生物学
新闻源:unknown
2025-08-28 08:59:17阅读时长3分钟1194字
微生物组健康状态失衡状态疾病植物微生物组动物微生物组海洋微生物组人体微生物组心血管疾病珊瑚白化

概念解析

微生物组(microbiome)源自希腊语"小生命",指代特定生境中微生物群系及其活动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概念最早由Whipps等人于1988年提出,2020年国际专家组通过复兴原始定义并补充两个解释段落,确立了动态微生物组概念。该定义不仅包含细菌、古菌、真菌等微生物成员,还涵盖其"活动剧场"——包括次生代谢物、信号分子及物理化学环境。

核心要素

微生物群

微生物组的活体组成部分包含原核生物(细菌/古菌)、真核生物(藻类/原生生物),但噬菌体和游离DNA等"遗迹DNA"的归属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土壤中遗迹DNA占比达40%,而某些样本可达80%,但对分类多样性估算影响有限。维基百科术语明确区分微生物群(living microorganisms)与微生物组(包含代谢产物及环境因素)。

网络交互

微生物间存在互惠(共生/共代谢)、拮抗(竞争/拮抗)等复杂关系。寡营养型微生物适应低营养环境(如深海沉积),富营养型微生物在高有机质环境(如化粪池)占优。微生物社会适应性研究揭示了共生菌群的"利他"与"欺骗"行为,例如珊瑚与虫黄藻共生关系的瓦解会导致白化。

研究范式

演进历程

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观测微生物,20世纪DNA测序引发范式转变。1988年Whipps提出微生物组定义,2005年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启动。现代多组学技术(宏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革新了研究方法,但约70%宏基因组序列功能未明,培养组学正在复兴。

研究类型

植物微生物组:核心微生物群包含维持植株健康的关键物种,氮肥施用会破坏微生物网络连通性。

动物微生物组: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共进化,但鱼类/鸟类的系统共生关系研究显示哺乳类特异性更强。

海洋微生物组:珊瑚礁、海绵等关键物种的微生物互作研究为气候变化影响提供新视角,鲸类呼气微生物采样新技术(无人机采集)取得突破。

人体微生物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揭示皮肤、肠道等位点的正常菌群特征,代谢物如三甲胺N-氧化物(TMAO)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方法论

高通量测序技术(三代测序)推动微生物组研究,但培养技术(culturomics)仍不可或缺。计算建模(代谢网络通量分析)可预测种间相互作用。当前研究面临序列数据与功能验证脱节的挑战:40-70%基因功能未知,85/118原核门缺乏培养物种描述。

研究前沿

共生演化

从"分离"理论到"全生物体"(holobiont)整体观的转变。健康状态(eubiosis)对应高多样性,失衡状态(dysbiosis)导致疾病,如珊瑚白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鲸类肠道菌群兼具食草/食肉动物特征。

动态网络

共现网络分析显示植食性慈鲷肠道菌群复杂度(156节点/339边)显著高于肉食性种类。微生物组装过程受宿主系统发育、环境因子共同影响,例如蕨类植物内生菌群受基因组和生态位双重调控。

技术突破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揭示了管蠕虫共生系统能量交换机制。无人机采集鲸类呼出气微生物的方法革新,首次实现大型鲸类非侵入性取样。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