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与囊性肾病:从发病机制到新型治疗方法
Glomerular Disease and Cystic Kidney Disease: From Pathogenesis to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本期特刊[1]聚焦于肾小球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和囊性肾病,特别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多囊肾病。对于这两类疾病,研究人员在揭示其复杂病理生理机制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并发现了多种潜在的治疗靶点,目前正在开发或重新利用针对这些靶点的新型治疗方法。
本编辑评论旨在简要概述本期特刊发表的文章及其对这一广泛而复杂领域知识缺口的填补贡献。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鼓励读者深入探索这些文章,而不仅仅是提供特刊的简单摘要。
肾小球疾病描述了一系列相对罕见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其特征是肾脏肾小球部分受损。肾小球损伤的免疫机制特别多样,涉及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缺陷、遗传因素以及不利的环境条件[2]。
足细胞是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在肾小球疾病(尤其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疾病)中发挥核心作用,并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促进新月体形成[3]。Lianos等人评估了在培养的大鼠足细胞中,组成型表达的血红素加氧酶(HO-1)是否调控补体调节蛋白衰变加速因子(DAF, CD55)。该研究的初步观察表明,在培养的大鼠足细胞中,存在组成型HO-1和CD55表达,这种表达可以通过非毒性浓度的血红素增加。HO-1在足细胞暴露于血红素条件下对CD55的调控作用仍有待研究,这在系统性或肾小球内溶血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游离血红素可以激活补体级联反应。
在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Papasotiriou等人调查了盐皮质激素受体(MR)拮抗剂依普利酮对已接受ACEi或ARBs治疗的经活检证实的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影响。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ACEi或ARBs附加治疗,依普利酮对基线蛋白尿高于1000 mg/24h的患者显示出对蛋白尿的显著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Panagakis等人[4]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以评估特发性膜性肾病复发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并阐明复发的潜在风险因素以及治疗对结局的作用。该系统综述的主要结论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复发与移植肾丢失风险增加无关,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此外,达到缓解的患者移植肾丢失风险显著降低。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全球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在美国和欧洲占终末期肾病(ESKD)病例的5-10%[5]。囊肿形成和生长的机制复杂且很大程度上尚未明确,包括多种异常过程,如异常液体分泌、细胞增殖和凋亡、纤毛功能异常以及多种信号通路[6]。新兴证据表明,代谢重编程在ADPKD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增强的有氧糖酵解、脂肪酸氧化受损、谷氨酰胺依赖性和线粒体功能障碍[7]。Cao和Yu[8]全面综述了ADPKD中代谢通路改变与关键信号级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并探索了可能有助于实现未来减缓ADPKD患者肾病进展最终目标的饮食和药物治疗途径。
Gu等人全面回顾了ADPKD类器官构建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模型。类器官模型能够密切模拟疾病的自然进程,可用于体外研究组织发育、器官发生和干细胞行为。它们在疾病建模和预测个性化临床结局方面具有巨大潜力[9]。多个实验室已成功使用iPSC建立了ADPKD类器官模型。由iPSC生成的类器官代表了类器官平台中最具有患者特异性的模型之一,能有效在受控生理条件下模拟疾病状态。ADPKD类器官模型的持续优化有望增强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促进靶向治疗方法的开发。
另一个在ADPKD研究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已建立的多囊肾病临床前模型是Han:SPRD大鼠。在本期特刊中,Kofotolios等人[10]回顾了Han:SPRD大鼠模型的实用性,强调其与人类ADPKD的表型相似性,以及其在临床前试验中的作用,作为研究多囊肾病发病机制和评估潜在治疗干预的工具。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