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聋(TM1)Sudden deafness disorder (TM1)

更新时间:2025-06-18 12:03:45
编码SC80

关键词

索引词Sudden deafness disorder (TM1)、暴聋(TM1)
缩写突聋、SSNHL
别名暴聋、突然耳聋、急性听力下降、突发性听力丧失

暴聋(TM1)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核心症状

  1. 突发性听力下降
    • 单侧发病为主(90%-95%),少数累及双侧(5%-10%)[^1]。
    • 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至72小时内达到高峰,平均听阈下降≥20dBHL(相邻两个频率)[^2]。
  2. 耳鸣
    • 发生率高达90%-95%,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高频(如蝉鸣声)或低频(如轰鸣声)耳鸣[^3]。
  3. 耳闷堵感
    • 约50%-70%患者主诉耳部闷胀或堵塞感,类似“耳内进水”的异常感觉[^4]。

伴随症状

  1. 眩晕或头晕
    • 约30%-40%患者合并前庭功能障碍,表现为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与低频下降型或全聋型相关)[^5]。
  2. 听觉过敏或重听
    • 约15%-25%患者对强声耐受性下降,伴听觉失真现象[^6]。
  3. 焦虑与睡眠障碍
    • 约30%-50%患者因突发听力损失出现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7]。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纯音测听异常
    • 低频下降型(250-1000Hz):占20%-30%,平均听阈≤80dBHL。
    • 高频下降型(2000-8000Hz):占30%-40%,常见于病毒感染或噪声暴露者。
    • 全聋型(所有频率):占10%-15%,平均听阈≥81dBHL[^8]。
  2. 前庭功能检查异常
    • 冷热试验显示单侧半规管功能减退(25%-35%),眼震电图提示前庭代偿延迟[^9]。

非典型体征

  1.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异常
    • 波I-V间期延长或波形分化不良(提示蜗后病变,占5%-10%)[^10]。
  2. 耳蜗电图异常
    • SP/AP比值增高(>0.4),提示膜迷路积水可能(10%-20%)[^11]。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内耳MRI
    • 排除听神经瘤或桥小脑角病变(异常率约1%-3%)[^12]。
  2. 血液学检查
    • 凝血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升高(25%-40%),提示高凝状态[^13]。
    • 病毒抗体检测:部分患者血清中检测到HSV、CMV等病毒IgM抗体(15%-25%)[^14]。

  • 黄金治疗窗:发病后72小时内治疗有效率可达60%-70%,超过2周恢复率显著下降[^15]。
  • 预后因素:低频下降型预后最佳(80%-90%恢复),全聋型预后最差(恢复率<30%)[^16]。

参考文献
[^1][^2][^8]《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3][^4][^6]《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年临床研究数据。
[^5][^9]《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前庭功能与突聋相关性研究。
[^10][^11]《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电生理检测在突聋中的应用。
[^12][^14]《耳科学》第3版,内耳影像学与病毒学研究进展。
[^13][^15]《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凝血功能与突聋治疗时效性分析。
[^16]《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突聋分型与预后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