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张口呼吸Unspecified Mouth breathing
编码MD11.8Z
关键词
索引词Mouth breathing、未特指的张口呼吸、张口呼吸
缩写MD11-8Z
别名口呼吸、用嘴呼吸、开嘴呼吸
未特指的张口呼吸(MD11.8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临床行为学观察:
- 持续≥3个月的静息状态下经口呼吸模式(口腔为主要通气途径),每日累计时间≥4小时
- 排除鼻腔器质性阻塞(鼻内镜/影像学确认鼻腔通畅)
- 多导睡眠监测(PSG):
- 睡眠期口呼吸指数(OBI)≥15次/小时,伴口腔气流占比>70%
- 临床行为学观察: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核心症状:
- 持续性张口呼吸(清醒或睡眠期)
- 口腔干燥(唾液分泌率<0.1ml/min)
- 排除性诊断:
- 无鼻中隔偏曲>30%、无鼻息肉/肿瘤
- 腺样体-鼻咽腔比率(A/N)<0.6(儿童)
- 无明确神经肌肉疾病(肌电图正常)
- 核心症状: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体征支持:
-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Grade 2)
- 腺样体面容(上颌骨狭窄指数>0.85)
- 功能评估:
- 鼻阻力测定>0.35Pa/cm³/s(排除鼻阻塞)
- 唇闭合力<30N(口轮匝肌功能减退)
- 行为阈值:
- 日间嗜睡量表(ESS)评分≥10分
- 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20分
- 体征支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基础评估] A --> C[结构评估] A --> D[功能评估] B --> B1(病史行为日记) B --> B2(口腔黏膜湿润度检测) C --> C1(鼻内镜检查) C --> C2(头颅侧位X线) C --> C3(CBCT三维重建) D --> D1(鼻阻力测定) D --> D2(多导睡眠监测) D --> D3(呼吸模式传感器分析)
- 判断逻辑:
- 鼻内镜检查:
- 正常:排除鼻腔阻塞→支持习惯性口呼吸诊断
- 异常:需转诊耳鼻喉科治疗原发病
- 头颅侧位X线:
- A/N≥0.7:提示腺样体肥大→需手术干预
- SNA角<80°:提示颌骨发育异常→需正畸会诊
- 多导睡眠监测:
- OBI≥15次/小时:确诊口呼吸模式
- 伴AHI≥5:提示合并OSA→需CPAP治疗
- 鼻内镜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唾液检测:
- 唾液分泌率<0.1ml/min:
- 意义:口腔干燥症确诊,需人工唾液替代治疗
- 处理:评估腮腺功能(超声+核素扫描)
- 唾液分泌率<0.1ml/min:
-
炎症标志物:
- sIgA<15mg/dL:
- 意义:口腔黏膜免疫屏障破坏,龋齿风险增加3倍
- 处理:局部免疫调节剂(如乳铁蛋白漱口水)
- sIgA<15mg/dL:
-
血气分析:
- PaCO2>45mmHg:
- 意义:慢性通气不足,提示呼吸代偿功能下降
- 处理:呼吸肌功能训练(阈值负荷训练器)
- PaCO2>45mmHg:
-
过敏原检测:
- 尘螨特异性IgE>3.5kUA/L:
- 意义:隐性过敏诱发鼻黏膜肿胀
- 处理:即使无鼻塞症状也需脱敏治疗
- 尘螨特异性IgE>3.5kUA/L:
四、诊断路径总结
- 确诊流程:
- 首步排除鼻腔器质性疾病(内镜+影像学)
- 次步量化呼吸模式(PSG+呼吸传感器)
- 终步评估口腔功能(唇闭合力+唾液检测)
- 治疗指向:
- 习惯性口呼吸→肌功能训练(Buteyko呼吸法)
- 颌面发育异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 隐性过敏→免疫调节治疗
参考文献:
- AAO-HNS《鼻腔通气功能评估指南》(2023)
- AASM《睡眠呼吸障碍诊断标准》(2022)
- 《口腔医学年鉴》口呼吸综合征诊疗共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