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痛Intercostal pain

更新时间:2025-06-18 16:01:54
编码ME81.0

关键词

索引词Intercostal pain、肋间痛
缩写ICP
别名肋间神经痛、胸壁痛、肋间肌肉痛、肋间软组织疼痛、肋间肌劳损

ME81.0 肋间痛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典型疼痛特征
      • 沿单侧肋间神经分布的刺痛/烧灼感,伴深呼吸、咳嗽时疼痛加剧(符合率≥80%)。
      • 对应肋间隙存在明确压痛点(胸椎旁、肋缘交界处)。
    • 影像学证据
      • CT/MRI显示胸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或肿瘤压迫肋间神经。
    • 病原学证据(仅限感染性病因):
      • 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或PCR检测阳性。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伴随体征
      • 局部皮肤触觉减退或感觉过敏(特异性60%-80%)。
      • 受累区域肌肉痉挛(触诊可及条索状硬结)。
    • 排除性诊断
      • 无心电图异常(排除心源性胸痛)。
      • 无肺部实变/胸腔积液影像学表现(排除肺炎、胸膜炎)。
  3. 阈值标准

    • 确诊要求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两项(疼痛特征+影像/病原学证据)。
      • 或符合"典型疼痛特征"且排除其他病因(如心梗、主动脉夹层)。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首选检查
    │ ├─胸部X线(排除骨折、肺部病变)
    │ └─胸椎MRI(神经压迫评估)
    ├─鉴别诊断检查
    │ ├─心电图(排除心脏疾病)
    │ └─腹部超声(排除肝胆源性牵涉痛)
    └─特殊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肋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PET-CT(肿瘤筛查)

  2. 判断逻辑

    • 胸椎MRI
      • 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神经根水肿(敏感性85%),需结合临床症状定位。
      • 发现椎间孔狭窄/椎间盘突出与疼痛节段一致时,支持神经根受压诊断。
    • 带状疱疹诊断
      • PCR检测窗口期为皮疹出现后3-5天(敏感性90%),优于抗体检测。
    • 神经传导检查
      • 潜伏期延长>15%或波幅下降>50%提示神经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提示存在急性炎症过程,需排查感染性病因。
    • ESR>20 mm/h:持续升高需警惕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 病毒学检测

    • VZV-IgM阳性(带状疱疹):提示急性感染,但需注意疫苗接种可能导致的假阳性。
    • PCR拷贝数>500 copies/mL:具有确诊价值,特异性>95%。
  3. 肿瘤标志物

    • CEA>5 ng/mLCA19-9>37 U/mL:需联合影像学排查恶性肿瘤转移。
  4. 骨代谢指标

    • 25-OH维生素D<20 ng/mL:提示骨质疏松风险,可能加重肋骨脆性。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疼痛特征与影像学/病原学证据的时空一致性。
  • 检查优先策略
    • 急性胸痛首排心脏疾病→影像学定位→病因学检测。
    • 慢性疼痛侧重神经评估与肿瘤筛查。
  • 实验室价值:CRP/病毒检测用于急性期,肿瘤标志物用于>50岁人群筛查。

参考文献
1.《中国疼痛医学杂志》肋间神经痛诊疗共识(2023)

  1. IDSA带状疱疹诊疗指南(2022更新版)
  2. ACR胸椎MRI检查规范(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