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Chronic neuropathic orofacial pain
编码MG30.62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neuropathic orofacial pain、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
缩写COFPN
别名三叉神经痛、颌面部疼痛、面部神经痛、口腔神经痛、颌面神经痛、持续性口腔颌面部疼痛、慢性口颌面痛、持久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社会心理因素存在--无社会心理因素存在严重度
--无痛--严重疼痛--中度疼痛--轻度疼痛其他严重度1
--无痛苦--轻度痛苦--重度痛苦--中度痛苦其他严重度2
--无疼痛相关干扰--中度疼痛相关干扰--重度疼痛相关干扰--轻度疼痛相关干扰发病时间模式
--间歇性--持续性--持续叠加发作具有病因
NA04 脑神经损伤
NA04.1视神经或视路损伤NA04.1Y其他特指的视神经或视路损伤NA04.1Z未特指的视神经或视路损伤NA04.5展神经损伤NA04.14双侧视束或视路损伤NA04.3滑车神经损伤NA04.7听神经损伤NA04.16双侧视皮质损伤NA04.11双侧视神经损伤NA04.Z未特指的脑神经损伤NA04.13单侧视束或视路损伤NA04.9迷走神经损伤NA04.0嗅神经损伤NA04.12视神经交叉损伤NA04.6面神经损伤NA04.2动眼神经损伤NA04.10单侧视神经损伤NA04.B舌下神经损伤NA04.8舌咽神经损伤NA04.A副神经损伤NA04.4三叉神经损伤NA04.15单侧视皮质损伤 脑神经功能障碍
8B81.0脑干病变8B88.3面神经炎8B88面神经功能障碍8B88.Y其他特指的面神经功能障碍8B88.Z未特指的面神经功能障碍8B81前庭蜗神经功能障碍8B81.Y其他特指的前庭蜗神经功能障碍8B81.Z未特指的前庭蜗神经功能障碍8B86迷走神经功能障碍8B82.0三叉神经痛8B88.1面肌痉挛8B80嗅神经功能障碍8B88.0贝尔麻痹8B87舌咽神经功能障碍8B88.2偏侧面肌痉挛8B8Y其他特指的脑神经功能障碍8B8Z未特指的脑神经功能障碍8B83脊髓副神经功能障碍8B84舌下神经功能障碍8B82三叉神经功能障碍8B82.Z未特指的三叉神经功能障碍8B85多脑神经功能障碍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Chronic neuropathic orofacial pain, MG30.62)是由于周围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口面部区域持续性疼痛。根据ICD-11分类,这种疼痛每天至少持续两小时(或一天内多次短暂发作),并且在至少三个月的时间内,至少50%的天数都会出现。其特点是自发性疼痛或由刺激引发的高敏反应(痛觉过敏)和对正常无痛刺激的异常疼痛反应(痛觉异常)。诊断该病时需要存在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的病史,并且疼痛分布应符合神经解剖学上的可能性。
病因学特征
-
周围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
- 脑神经损伤: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等颅神经受到物理性损伤(如手术后、创伤)、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 脑神经功能障碍:可能由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免疫介导性疾病或退行性变化导致的功能障碍。
-
病理生理机制:
- 中枢敏化:长期存在的外周伤害感受器活动可能导致脊髓及更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改变,使原本不敏感的神经元变得过度兴奋,从而降低疼痛阈值并扩大疼痛感知范围。
- 离子通道异常:某些情况下,特定类型的钠或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可能参与神经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 炎症介质作用:局部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纤维功能,造成持续性疼痛信号传递。
病理机制
-
神经结构损害:
- 损伤部位可能出现脱髓鞘现象,减少神经传导速度;同时伴随轴突肿胀甚至断裂,破坏正常的冲动传导路径。
- 神经纤维再生不良或错误连接,导致异常电活动产生。
-
痛觉处理系统失衡:
- 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性与兴奋性调节失衡,表现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而兴奋性递质增多。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紊乱可能进一步加剧疼痛体验。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疼痛性质:患者常描述为烧灼感、针刺样或电击样剧痛,也可表现为钝痛或持续性隐痛。
- 触发因素:轻微触碰脸颊、咀嚼食物、刷牙等活动可能诱发疼痛发作。
- 疼痛分布:主要局限于受累神经支配区,但中枢敏化可能导致疼痛范围扩大。
- 心理社会因素:长期慢性疼痛常伴随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
参考文献:基于ICD-11官方定义及相关临床研究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