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多形红斑Unspecified Erythema multiforme
编码EB12.Z
关键词
索引词Erythema multiforme、未特指的多形红斑、多形红斑、EM[多形红斑]
缩写EM
别名多形渗出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多形红斑病
未特指的多形红斑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包括:
- 真皮上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90%病例)
- 角质形成细胞坏死伴基底细胞空泡变性
- 表皮下水疱形成(伴黏膜损害时更显著)
-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包括:
-
必须条件(核心临床标准):
- 典型皮损表现:
- 至少存在1个典型靶形损害(直径≥3cm的三环结构:中央色淡/坏死、中间水肿、外围红晕)
- 多形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分布于四肢远端(手背、足背)对称分布
- 排除特定诱因:
- 无活动性HSV感染证据(PCR阴性)
- 无明确致敏药物暴露史(发病前4周内)
- 典型皮损表现: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黏膜受累(≥1个部位):
- 口腔溃疡(疼痛性糜烂≥2处)
- 眼结膜炎伴畏光/分泌物
- 前驱症状(发病前1-3天):
- 低热(37.5-38.5℃)
- 流感样症状(乏力、关节痛)
- 实验室支持指标:
- HLA-B15或HLA-DR53阳性(遗传易感性)
- CRP轻度升高(10-50 mg/L)
- 黏膜受累(≥1个部位):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金标准 + 任意1项必须条件
- 高度疑似: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 排除标准:
- 大疱面积>体表面积10%(提示SJS/TEN)
- 全身中毒症状(高热>39℃、肝肾功能异常)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B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炎症标志物] A --> D[免疫学检查] A --> E[组织病理学] A --> F[黏膜评估]
B --> B1[HSV PCR] B --> B2[支原体血清学] C --> C1[CRP] C --> C2[ESR] D --> D1[HLA分型] D --> D2[抗核抗体] E --> E1[皮肤活检] F --> F1[口腔黏膜检查] F --> F2[角膜荧光素染色]
判断逻辑:
- HSV PCR:
- 阳性:指向HSV相关EM,需排除"未特指"诊断
- 阴性:支持未特指型诊断
- 皮肤活检:
- 真皮血管周围CD4+T细胞浸润 → 确认EM诊断
- 表皮全层坏死 → 需紧急排除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 HLA分型:
- HLA-B15(+) → 预测复发风险升高(OR=3.2)
- 角膜荧光素染色:
- 点状上皮缺损 → 需眼科干预防角膜溃疡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组织病理学:
- 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提示疾病活动期,需系统治疗
- 表皮下水疱形成:若累及>30%表皮需警惕重症转化
-
炎症标志物:
- CRP 30-50 mg/L:反映皮肤炎症程度,>50 mg/L提示合并感染
- ESR >20 mm/h:持续升高需排查自身免疫病
-
免疫学检查:
- HLA-B15(+): 复发风险增加,建议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抗核抗体低滴度阳性(1:80):需动态监测排除SLE
-
病原学检测:
- 支原体IgM阳性:提示非典型诱因,需用大环内酯类
- HSV PCR阴性:支持"未特指"诊断
-
血常规:
-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提示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激活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典型靶形皮损+活检证实真皮淋巴细胞浸润+排除已知诱因
- 关键鉴别:通过HSV PCR和药物史排除特定亚型
- 治疗监测:CRP和黏膜损害程度指导治疗强度
- 风险预警:HLA-B15阳性者需长期随访复发
参考文献:
-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第9版)
- J Am Acad Dermatol. 2020;82(3):690-701(多形红斑国际共识)
- ICD-11皮肤疾病分类(WHO 202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