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免疫性大疱性疾患Other specified Immunobullous diseases of the skin
编码EB4Y
关键词
索引词Immunobullous diseases of the skin、其他特指的免疫性大疱性疾患、免疫性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明类型免疫性大疱病
别名免疫性大疱病、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特指免疫性大疱病、特指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其他特指的免疫性大疱性疾患(EB4Y)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皮肤疼痛性水疱:
- 患者常主诉突发或渐进性皮肤瘙痒/灼痛后出现水疱(常见,>80%)。
- 水疱破裂后形成持续性糜烂面伴疼痛(高,70%-90%)。
- 黏膜不适:
- 口腔、生殖器黏膜糜烂导致进食/排尿疼痛(较少见,20%-40%,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时可达60%)。
- 全身症状:
-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时出现发热、关节痛(低,10%-30%)。
非典型症状
- 非特异性瘙痒:
- 部分患者仅有皮肤紧绷感或轻度瘙痒(罕见,<10%)。
- 多系统症状:
- 若合并肾脏受累(如狼疮肾炎),可能出现水肿、泡沫尿(极罕见,<5%)。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皮肤损害:
- 张力性大疱:直径0.5-5cm,疱壁厚,不易破裂(常见,>70%)。
- 糜烂面基底红斑:水疱破溃后形成湿润红色创面(高,80%-95%)。
- 尼氏征阴性:摩擦周围正常皮肤不引起表皮剥脱(区别于天疱疮,特异性高)。
- 分布特征:
- 四肢伸侧、躯干对称性分布(常见,60%-80%)。
- 头皮、脐周等摩擦部位易受累(低,15%-25%)。
非典型体征
- 瘢痕形成:
- 反复发作区域可见萎缩性瘢痕(较少见,10%-20%)。
- 甲改变:
- 甲周水疱导致甲板脱落或营养不良(罕见,<5%)。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 免疫荧光检测:
- 直接免疫荧光(DIF):基底膜带IgG/C3线状沉积(高,70%-90%)。
- 间接免疫荧光(IIF):血清中抗基底膜抗体阳性(低,30%-50%)。
- 组织病理:
- 表皮下裂隙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见,>80%)。
- 血清学检测:
-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时抗核抗体(ANA)阳性(低,10%-30%)。
注:
- 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取决于具体亚型(如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全身症状更突出)。
- 黏膜受累程度与靶抗原相关,抗层粘连蛋白332抗体阳性者易累及眼/口腔黏膜。
- 需通过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如BP180/BP230)与天疱疮、类天疱疮鉴别。
数据来源:
- 《中国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诊疗共识(2022版)》
-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关于免疫性大疱病亚型分析的研究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大疱病临床数据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