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皮肤囊肿Other specified Cutaneous cysts
编码EK70.Y
关键词
索引词Cutaneous cysts、其他特指的皮肤囊肿、粟粒疹、粟丘疹、未特指部位的良性多房囊肿、未特指部位的良性肿瘤性囊肿
缩写QTRPXC、QTDXPC
别名特殊皮肤囊肿、特指皮肤囊肿、特异性皮肤囊肿、非典型皮肤囊肿
其他特指的皮肤囊肿(EK70.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活检或切除标本显示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立方上皮或纤维组织构成,内含特征性内容物(如角蛋白碎屑、脂质或黏液)。
- 排除常见囊肿类型(毛发囊肿、表皮样囊肿等),符合ICD-11中"其他特指"分类(EK70.Y)。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体征依据):
- 典型体征:
- 皮下可移动结节(直径0.5-3cm),边界清晰,表面肤色或淡黄色。
- 无自觉症状(80%-90%病例)或轻度疼痛/瘙痒(感染或破裂时)。
- 继发表现:
- 感染时伴红肿、触痛及波动感(10%-20%)。
- 囊肿破裂后可见内容物溢出(白色/黄色分泌物)。
- 典型体征: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
- 高度疑似:符合所有支持条件 + 影像学/细胞学支持证据(如超声显示液性暗区)。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1(体格检查:视诊/触诊) A --> B2(病史采集:外伤/家族史) B1 --> C1[疑似囊肿] B2 --> C1 C1 --> D1{是否感染?} D1 -->|是| E1(细菌培养) D1 -->|否| E2(影像学检查) E2 --> F1(超声-首选) E2 --> F2(CT/MRI-深部囊肿) F1 --> G1(细针穿刺细胞学) F2 --> G1 G1 --> H1(组织病理学-金标准) -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判断:边界清晰的液性暗区(无/低回声)→ 支持良性囊肿;内部回声不均/分隔 → 需排除脓肿或肿瘤。
- 细针穿刺细胞学:
- 判断:检出角化物/黏液 → 确诊囊肿;见炎性细胞 → 提示感染;异型细胞 → 需活检排除恶变。
- CT/MRI:
- 判断:T2加权高信号囊性灶 → 典型囊肿表现;周边强化 → 提示感染或肉芽肿反应。
- 超声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细胞学检查:
- 异常意义:
- 检出中性粒细胞/细菌 → 提示继发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 发现异型细胞 → 需扩大切除并送病理(排除罕见恶变)。
- 异常意义:
-
细菌培养:
- 异常意义:
- 阳性结果(金葡菌/链球菌常见)→ 确诊感染,指导靶向抗生素选择。
- 阴性但伴红肿 → 可能为无菌性炎症,需抗炎处理。
- 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ESR升高:
- 感染时显著升高(CRP>10 mg/L)→ 支持抗生素使用;
- 治疗后持续升高 → 提示脓肿形成,需引流。
- CRP/ESR升高:
-
组织病理学:
- 囊壁上皮增生:
- 轻度增生 → 良性过程;重度异型增生 → 需密切随访。
- 囊壁上皮增生: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病理学确认囊壁结构及内容物,结合影像学排除常见囊肿类型。
- 检查优先级:超声为首选初筛,细针穿刺用于鉴别内容物性质,深部囊肿需CT/MRI。
- 异常结果处理:感染证据需立即抗感染,异型细胞提示扩大切除。
参考文献:
- WHO ICD-11 皮肤疾病分类指南(2023)
-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第9版)
- Journal of Cutaneous Pathology(2024)临床实践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