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水肿Lipoedema

更新时间:2025-06-18 16:49:13
编码EF02.2

关键词

索引词Lipoedema、脂肪水肿、下肢脂肪水肿、头皮脂肪水肿、脂肪水肿性头皮、脂肪水肿性脱发
缩写脂水肿
别名脂肪增生性水肿、脂肪肿胀

脂肪水肿(EF02.2)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活检
      • 脂肪组织病理学显示脂肪细胞肥大(直径>120 μm)、巨噬细胞浸润及纤维间隔形成(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4)。
    • 临床三联征
      • 双侧对称性脂肪堆积(下肢/臀部/上臂),且病变止于踝/腕关节。
      • 非凹陷性水肿伴触痛(按压无凹陷,疼痛VAS评分≥4)。
      • Stemmer征阴性(足背皮肤可捏起)。
  2.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超声显示真皮层增厚(胫前区>20 mm)及脂肪层回声不均(《基础医学与临床》,2021)。
      • MRI显示皮下脂肪层增厚(>30 mm)伴纤维条索影。
    • 生物阻抗分析
      • 下肢脂肪体积占比≥45%(正常值<35%)。
  3. 阈值标准

    • 确诊:符合病理活检或同时满足临床三联征+任意一项支持条件。
    • 疑似诊断:仅有临床三联征但缺乏病理/影像学支持时,需排除淋巴水肿/肥胖。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 脂肪水肿辅助检查 │
    └───────────────┘

    ├───► 超声检查(首选)
    │ ├── 真皮层厚度测量
    │ └── 脂肪层结构评估

    ├───► MRI
    │ ├── 脂肪层三维重建
    │ └── 纤维化程度分析

    └───► 生物阻抗分析
    ├── 脂肪体积占比计算
    └── 体液分布评估

  2. 判断逻辑

    • 超声
      • 真皮层增厚>20 mm且脂肪层呈"蜂窝样"改变→支持脂肪水肿诊断。
      • 需与淋巴水肿鉴别(后者可见淋巴管扩张)。
    • MRI
      • T1加权像显示脂肪层内线状低信号(纤维化)→提示疾病进展。
    • 生物阻抗
      • 下肢脂肪体积超标但上肢正常→符合特征性分布模式。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病理学指标

    • 脂肪细胞直径>120 μm:提示病理性肥大(正常<100 μm)。
    • CD68+巨噬细胞浸润>10/HPF:反映慢性炎症活动。
  2. 影像学阈值

    • 超声真皮层厚度>20 mm:特异性91%,敏感性87%(《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3)。
    • MRI脂肪层厚度>30 mm:阳性预测值达94%。
  3. 生物阻抗指标

    • 下肢脂肪体积占比≥45%:诊断特异性达89%(Obesity Science & Practice,2022)。
  4. 炎症标志物

    • 血清IL-6>5 pg/mL:提示脂肪组织炎症活跃(需排除其他炎性疾病)。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初筛:针对双侧对称性脂肪堆积+疼痛的女性患者,先进行Stemmer征检查。
  2. 分层检查
    • 轻度病例:超声+生物阻抗分析。
    • 疑难病例:MRI增强扫描+病理活检。
  3. 鉴别诊断
    • 淋巴水肿:Stemmer征阳性+皮肤纤维化。
    • 单纯肥胖:脂肪分布弥散,无痛性肿胀。

参考文献

  • 魏志茹等. 脂肪水肿研究现状 [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4.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3年脂肪水肿诊断专家共识
  • 国际淋巴学会《脂肪-淋巴水肿诊断指南》(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