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saliva
编码EK02.21
关键词
索引词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saliva、唾液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唾液刺激性接触性湿疹、流口水或长牙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流口水或长牙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湿疹、舔唇引起的口周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舔唇湿疹、舔唇引起的口周刺激性接触性湿疹、舔唇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唇炎、舔唇唇炎
同义词Irritant contact eczema due to saliva
缩写唾液接触性皮炎、唾液刺激性皮炎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口腔黏膜XA7AA6 颈
XA4QS6颈前XA1NS6颈前三角XA0MP5下颌下区XA45K8颈后三角XA2ZF0颈侧XA5TZ1颏下区XA9DQ5锁骨上区XA1M78颈背XA8RA2胸骨上切迹XA86S4 面
XA9SG2额中XA3H13鼻XA1Z38额侧XA7LG9鼻翼缘XA7H02下唇唇红XA7MK8颊XA3ZL3鼻旁区XA1A48口周区XA7VQ4上唇XA1B05鼻孔XA7207下颊XA1BP2唇内面XA8KA2下颌区XA5VD0外下唇XA0K68外上唇XA75S0上唇唇红XA15W6下唇XA0M67颧区XA0LR7鼻根XA5163鼻唇沟XA5ED7鼻翼沟XA6C41中颊XA8RK1上唇红缘XA0SU2耳前区XA5KE9上颊XA04T9鼻部皮肤XA29E7眶区XA5WP1眶上区XA3141唇系带XA5YP3鼻梁XA9T94颞XA1UW4前额旁正中皮瓣XA3K27外唇XA3ZG3鼻尖下小叶XA8JD4唇XA6TV2眶下区XA9JN5鼻侧壁XA2TK5鼻翼侧壁XA1LZ5眉XA32Q9鼻翼XA57N0颧骨隆起XA3057鼻尖上XA2C62颏XA4S17小柱XA90D8眉间XA9TK2下唇红缘XA5LY8人中XA9YZ7鼻孔槛XA6TR8额XA5A87口区XA56T3鼻尖XA1EF8唇联合XA0SB3眶周区唾液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唾液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saliva, 编码:EK02.21)是由于反复或长期接触唾液而引发的一种非免疫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口周区域。该病属于外因引起的皮肤疾患中的一个具体类型,其特征是局部皮肤受到唾液理化刺激后产生的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红斑、水肿、丘疹及鳞屑,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水疱甚至大疱。
病因学特征
-
化学与物理因素:
- 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如淀粉酶)、电解质等化学物质,其持续接触可通过蛋白溶解作用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同时,唾液蒸发导致的局部潮湿环境会引发皮肤浸渍,加剧角质层水分流失和脂质结构紊乱,最终导致皮肤干燥、裂隙及炎症。
-
行为习惯:
- 长牙期婴儿频繁流口水或成人习惯性舔唇时,唾液与皮肤接触时间显著延长。当皮肤出现微裂纹时,唾液中的刺激物可深入表皮深层,诱发并加重炎症反应。
-
个体差异:
- 皮肤屏障功能状态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特应性体质或原有皮肤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患者,因其表皮丝聚蛋白合成减少导致天然保湿因子(NMF)水平低下,更易发展成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
环境因素:
- 低湿度环境会加速唾液蒸发过程,增强其对表皮脂质的溶解作用。寒冷气候下皮肤血管收缩导致的局部血供减少,进一步削弱屏障修复能力。
病理机制
-
屏障功能损伤:
- 唾液持续接触导致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神经酰胺、胆固醇等)溶解,紧密连接蛋白结构破坏。表皮通透性增加使刺激物更易穿透至活表皮层,激活角质形成细胞释放IL-1α、TNF-α等促炎因子。
-
慢性炎症反应:
- 在长期刺激下,角质形成细胞持续释放炎症介质,诱导真皮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学可见表皮海绵水肿伴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聚集。
-
微生物定植风险:
- 皮肤屏障破坏后,唾液中的α-淀粉酶通过分解表皮糖蛋白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基质,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定植,形成"刺激-感染-炎症"恶性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唾液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化学刺激、机械损伤、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理解这些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诊断策略和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默沙东诊疗手册(医学专业人士版);丁香园疾病百科;其他相关专业医学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