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皮肤病Dermatoses resulting from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更新时间:2025-06-18 11:52:00
编码EH76.1

关键词

索引词Dermatoses resulting from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皮肤病、免疫抑制疗法引起的分类于他处的皮肤感染、免疫抑制疗法引起的分类于他处的皮肤恶性肿瘤、免疫抑制疗法引起的分类于他处的皮肤病
缩写免疫抑制性皮肤病、免疫抑制剂相关皮肤病
别名免疫抑制治疗导致的皮肤问题、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的皮肤病、因免疫抑制剂引发的皮肤状况、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

(EH76.1)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皮肤病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瘙痒与红斑
    • 常见(60%-80%):广泛或局灶性皮肤瘙痒,伴非特异性红斑(如药疹)。
    • 与药物直接毒性或过敏反应相关(《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皮肤不良反应多学科专家共识》)。
  2. 疼痛性皮疹
    • 较少见(15%-30%):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沿神经分布的疼痛性水疱(免疫抑制导致潜伏病毒再激活)。
  3. 光敏性皮炎
    • 低(10%-20%):使用环孢素A等药物后,紫外线暴露区域出现灼热感或刺痛(文献:人卫皮肤病学第九版)。

非典型症状

  1. 全身症状
    • 发热、乏力(与继发感染相关,如念珠菌血症或细菌性蜂窝织炎)(发生率:20%-40%,免疫功能重度抑制者)。
  2. 甲沟炎或口腔溃疡
    • 较少见(5%-15%):靶向EGFR的免疫抑制剂(如西妥昔单抗)可导致甲周红肿、口腔黏膜糜烂。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感染性皮损
    • 真菌感染(念珠菌性间擦疹):边界清晰的红斑伴卫星状脓疱(常见,50%-70%)。
    • 病毒感染(带状疱疹):单侧簇集性水疱伴痂皮(免疫抑制患者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3-5倍)。
  2. 炎症性皮损
    • 银屑病样斑块:边界清晰的鳞屑性红斑(环孢素治疗者中发生率约10%-20%)。
    • 多形性红斑:靶形红斑伴中央坏死(与甲氨蝶呤相关,发生率5%-10%)。
  3. 肿瘤性病变
    • 鳞状细胞癌:溃疡性结节或角化斑块(长期免疫抑制者发生率较常人高20-100倍)。

非典型体征

  1. 库欣样改变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皮肤萎缩、紫纹(发生率:30%-50%)。
  2. 色素沉着异常
    • 甲氨蝶呤引起的泛发性色素沉着(低,5%-10%)。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病原学检测
    • PCR检测阳性(如HSV、VZV病毒):皮肤拭子或疱液样本敏感性达80%-90%。
    • 真菌培养阳性(如念珠菌):免疫抑制患者皮肤感染检出率约60%-80%。
  2. 组织病理学
    • 皮肤活检:感染性病变可见病原体(如真菌菌丝),肿瘤性病变显示异型鳞状细胞增生。
  3. 血清学标志物
    • 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IgG、IgA):提示免疫抑制状态(与感染风险正相关)。

:临床表现及发生率因免疫抑制药物类型、疗程及患者基础免疫状态而异。例如: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更易诱发病毒性皮损(如HPV相关疣状增生);
  • 抗TNF-α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可加重银屑病或诱发新发皮损(发生率约1%-5%)。

参考文献

  1.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皮肤不良反应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国临床医学, 2025)。
  2. 《人卫皮肤病学第九版》。
  3. 肿瘤化疗相关皮肤毒副反应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