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更新时间:2025-06-18 10:53:19
编码ED90.00

关键词

索引词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红斑血管扩张玫瑰斑、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酒渣鼻
缩写ETR
别名红斑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酒糟鼻

(ED90.00)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持久性面部红斑
    • 面中部(鼻、颊、额)对称性红斑,边界模糊,暴露于紫外线、冷热刺激后加重。
    • 发生率:高(80%-95%),文献报道治疗前红斑评分普遍存在(VISIA评分异常率>90%)[1]。
  2. 阵发性潮红
    • 情绪波动、辛辣饮食或温度变化诱发短暂性面部潮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 发生率:高(70%-90%),临床研究显示潮红是就诊主诉的常见症状[2]。
  3. 灼热/刺痛感
    • 红斑区域伴随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与血管炎症反应相关。
    • 发生率:中等(30%-50%),部分患者报告治疗后灼热感显著改善[3]。
  4. 干燥/紧绷感
    • 皮肤屏障受损导致角质层水分丢失,表现为持续性干燥或紧绷。
    • 发生率:中等(40%-60%),VISIA红色区分值降低与干燥相关[4]。

非典型症状

  1. 瘙痒
    • 轻度瘙痒偶见于红斑区域,与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 发生率:低(10%-20%),部分研究提示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5]。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毛细血管扩张
    • 面颊、鼻翼可见线状或树枝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直径多为20-50μm(RCM检测)。
    • 发生率:高(70%-90%),治疗后平均直径可缩小至19.13±4.68μm(P<0.001)[6]。
  2. 持久性红斑
    • 红斑呈中央对称分布,按压后短暂褪色,恢复缓慢。
    • 发生率:极高(>95%),VISIA红斑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值[7]。

非典型体征

  1. 轻度水肿或脱屑
    • 部分患者红斑区域伴轻度水肿或鳞屑,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相关。
    • 发生率:低(10%-15%),多见于病程较长或未规范治疗者[8]。

影像学特征

  1.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表现
    • 真皮浅层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直径增宽(治疗前平均23.28±3.52μm)[6]。
    • 真皮乳头密度增加:治疗后密度从7.77±0.89/mm²提升至9.88±1.89/mm²(P<0.001)[6]。
  2. VISIA皮肤分析
    • 红色区评分异常:反映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程度,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P<0.05)[9]。

实验室特征

目前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华皮肤科杂志.
  2. 宋维芳等,DPL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
  3. 沈燕娜等,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疗效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17).
  4. 谢其美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研究,中国美容医学(2021).
  5. 王莉莉,放血疗法临床疗效观察,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8).
  6. 范梦娇等,RCM观察IPL治疗效果,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

注:数据基于临床研究及权威诊疗共识,具体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程阶段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