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纵隔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Unspecified Diseases of mediastinum,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更新时间:2025-06-19 03:35:16
编码CB22.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mediastinum,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未特指的纵隔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纵隔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纵隔疾病 [possible translation]、纵隔疾患 [possible translation]、disease of mediastinum,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纵隔疾病、纵隔疾患
缩写CB22Z
别名mediastinal-disease-not-elsewhere-classified

(CB22.Z) 未特指的纵隔疾病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纵隔镜、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取组织样本,病理学证实存在无法归类于特定已知疾病的纵隔异常(如非特异性纤维化、炎性浸润或未分化肿瘤)。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影像学异常:CT/MRI显示纵隔占位性病变(肿块≥3cm)、弥漫性增宽或纤维化改变,且无法归因于特定疾病(如胸腺瘤、淋巴瘤等)。
    •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系统检查排除已知纵隔疾病(如结核性纵隔炎、恶性淋巴瘤、胸腺癌等)。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2项核心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咳嗽)持续>2周。
      • 出现特异性体征(颈静脉怒张或面部水肿)提示上腔静脉综合征。
    • 炎症标志物升高
      • CRP >10 mg/L 或 ESR >20 mm/h(非特异性支持指标)。
    • 无感染证据
      • 血/痰培养阴性,无近期感染史(排除感染性纵隔炎)。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X线胸片] A --> C[基础实验室检查] B --> D[CT扫描] D --> E[MRI] D --> F[PET-CT] E --> G[血管评估] F --> H[代谢活性分析] D --> I[侵入性检查] I --> J[纵隔镜活检] I --> K[穿刺活检]

  2. 判断逻辑

    • X线胸片
      • 异常意义:纵隔增宽(>8cm)提示需进一步CT检查。
    • CT扫描
      • 判断逻辑:
      • 均匀低密度影 → 囊肿可能
      • 不规则强化灶 → 肿瘤/炎症
      • 钙化灶 → 陈旧性病变
    • MRI
      • 优势:区分血管侵犯(流空效应消失)与神经压迫(T2高信号)。
    • PET-CT
      • SUVmax≥2.5 → 恶性/活动性炎症;SUVmax<2.5 → 良性/纤维化
    • 病理活检
      • 金标准验证:无特定病理特征(如无霍奇金细胞、无胸腺瘤特征)支持"未特指"诊断。

三、实验室参考值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CRP >10 mg/L 提示活动性炎症或感染 联合ESR评估,排查感染源
ESR >20 mm/h 非特异性炎症标志,持续升高需警惕肉芽肿性疾病 结合影像学复查
LDH >220 U/L 组织损伤标志,恶性病变风险增加 强化肿瘤筛查(如PET-CT)
血常规 WBC>10×10⁹/L 感染/炎症活动期 重复培养排除感染
肿瘤标志物 AFP/CEA/CA125↑ 提示潜在恶性肿瘤(如畸胎瘤、转移癌) 病理活检确认
ANA 阳性(≥1:80) 可能关联自身免疫性纵隔炎 风湿免疫科会诊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核心路径:影像学异常(CT/MRI)→ 排除已知疾病 → 病理学确诊。
  2. 关键鉴别
    • 急性胸痛+发热 → 优先排除纵隔炎
    • 上腔静脉综合征 → 排查纤维素性纵隔炎
  3. 避免误诊
    • 所有病例必须完成病理活检,避免仅凭影像学诊断。

权威参考文献

  • 《纵隔疾病诊断与管理:ACCP临床实践指南》(Chest Journal)
  • 《欧洲呼吸学会纵隔疾病诊疗共识》(ERJ Open Research)
  • WHO ICD-11纵隔疾病分类标准(2023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