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暂时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Unspecified Transient neonatal thrombocytopaenia
编码KA89.Z
关键词
索引词Transient neonatal thrombocytopaenia、未特指的暂时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暂时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暂时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缩写TNN、Transient-Neonatal-Thrombocytopenia
别名新生儿暂时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未特指的暂时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UTNT)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 新生儿血小板计数<100×10⁹/L(连续两次检测间隔≥24小时)。
- 排除先天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如WAS、MYH9相关疾病)。
- 排除继发性因素:
- 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先天性感染(TORCH)、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等明确病因。
-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皮肤黏膜出血表现:
- ≥3处皮肤瘀点/瘀斑(直径>2mm)或黏膜出血(鼻衄、牙龈出血)。
- 母体因素:
- 母亲妊娠期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如抗HPA-1a)或妊娠高血压病史。
- 自限性病程:
- 血小板计数在出生后2-6周内自行恢复至≥150×10⁹/L。
- 皮肤黏膜出血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且满足≥2项“支持条件”可临床确诊。
二、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树:
└─核心检查
├─血常规(含网织血小板计数)
├─外周血涂片(评估血小板形态)
├─抗血小板抗体检测(母体/新生儿)
└─凝血功能(PT/APTT/FDP)
└─鉴别检查
├─TORCH筛查(IgM抗体)
├─骨髓穿刺(巨核细胞评估)
└─遗传学检测(WAS基因、MYH9基因) -
判断逻辑:
- 血常规:
- 血小板<100×10⁹/L触发诊断流程,网织血小板>3%提示破坏增加。
- 外周血涂片:
- 血小板体积正常(MPV 7-11fL),无巨大血小板或颗粒缺失,支持非遗传性病因。
- 抗血小板抗体:
- 母体抗HPA抗体阳性提示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需与UTNT鉴别。
- 骨髓穿刺:
-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50/μL)可排除生成障碍性疾病。
- 血常规: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结果 | 临床意义 |
---|---|---|
血小板计数 | <100×10⁹/L | 核心诊断指标,需排除标本凝固假象 |
网织血小板 | >3% | 提示血小板破坏加速(如免疫性),<1%提示生成减少 |
抗HPA-1a抗体 | 阳性(母体血清) | 指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NAIT),需与UTNT鉴别 |
TORCH IgM抗体 | 阳性 | 提示先天性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需针对性抗病毒治疗 |
凝血功能 | PT/APTT延长+FDP升高 | 提示DIC可能,需立即启动凝血管理 |
骨髓巨核细胞 | 数量减少(<10/μL) | 指向先天性血小板生成障碍(如CAMT),需基因检测确认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严格排除遗传性、感染性及免疫性继发因素,血小板自限性恢复是UTNT的关键特征。
- 检查策略:优先完成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疑似免疫性病因时加做母体抗体筛查,难治性病例需骨髓评估。
- 警示征象:血小板<50×10⁹/L伴颅内出血风险时,需紧急输注配型血小板。
参考文献:
- 美国血液学会(ASH)《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管理指南》(2023)
- 《中华儿科杂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共识(2022)
- 欧洲儿科血液学学会(ESPH)《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