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产后肠穿孔Unspecified Postnatal intestinal perforation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KB86.Z

关键词

索引词Postnatal intestinal perforation、未特指的产后肠穿孔、产后肠穿孔、胎儿或新生儿肠穿孔、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 [possible translation]、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
别名产后肠道穿孔、产后肠漏、产褥期肠穿孔、产褥期肠道穿孔

未特指的产后肠穿孔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产后肠穿孔(KB86.Z)是指在新生儿围生期(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天内)发生的大肠或小肠壁全层穿透性损伤,导致肠腔内容物漏入腹腔的严重并发症。此病属于新生儿消化系统疾患范畴,且需排除其他特定病因(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械性肠梗阻、明确药物相关性损伤等)。由于肠壁屏障功能的丧失,患儿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病因学特征

  1. 先天性因素

    • 可能与未被明确识别的先天性肠壁发育异常相关,如局部肠壁肌层缺损或黏膜下层发育不全,但缺乏特异性病理证据支持。
    • 需注意:先天性异常导致的穿孔通常在出生后早期(24-72小时)显现,但具体时间窗尚未完全明确。
  2. 获得性因素

    • 机械性因素:肠腔内压力异常增高(如功能性肠梗阻)可能导致局部缺血性坏死,但需排除胎粪性肠梗阻等特定病因。
    • 药物相关: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肠黏膜血供,但此类关联需通过详细用药史排除后才能归为“未特指”。
    • 感染/炎症反应:全身性或局部感染可能加速肠壁损伤,但需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明确感染相关性肠穿孔。
    • 医源性损伤:新生儿复苏操作(如气管插管时过度加压给氧)或腹部操作可能导致肠管损伤,但此类情况应优先归类于操作相关性并发症。
  3. 其他潜在因素

    • 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缺氧缺血事件导致的肠道灌注不足等非特异性因素可能与发病相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病理机制

  • 肠壁全层缺损导致肠腔内容物(包括消化液、气体及细菌)渗漏至腹腔,引发化学性腹膜炎及继发性细菌感染。
  • 腹膜炎症反应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第三间隙液体丢失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病情进展迅速,从局部腹膜刺激征(如肌卫、反跳痛)到感染性休克可能仅需数小时,尤其在低出生体重儿中更为凶险。

临床表现

  • 全身反应:体温不稳定(发热或低体温)、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肤花斑等脓毒症征象。
  • 腹部表现:腹胀进行性加重、腹壁红肿或静脉显露,触诊肌张力增高伴哭闹加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 消化系统症状:喂养不耐受、胃潴留、胆汁性呕吐(提示远端肠梗阻可能)。
  • 影像学特征:立位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但约20%病例可能无典型气腹征象,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综上,未特指的产后肠穿孔需通过排除性诊断确立,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积极抗感染及外科干预,以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