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局灶性肌阵挛Unspecified Focal myoclonus
编码8A06.2Z
关键词
索引词Focal myoclonus、未特指的局灶性肌阵挛、局灶性肌阵挛
缩写JZJZL
别名局灶性肌肉抽搐、局灶性肌痉挛、Focal-Myoclonus-Not-Otherwise-Specified、NOS-Focal-Myoclonus
未特指的局灶性肌阵挛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电生理学证据:
- 肌电图(EMG)记录到突发性(<100ms)、同步化的肌肉放电,伴或不伴脑电图(EEG)局灶性异常放电(棘波/尖波)。
- 经颅磁刺激(TMS)显示皮质兴奋性增高(静息运动阈值降低≥20%)。
- 电生理学证据: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条件):
- 局灶性肌阵挛表现:
- 突发性、短暂(<100ms)、不自主的局部肌肉抽搐,影响身体特定区域(如面部、单侧上肢或下肢)。
- 抽搐无规律性且不受意识控制,每日发作≥3次,持续≥1个月。
- 排除其他特定病因:
- 通过辅助检查排除癫痫性肌阵挛(如EEG无全面性放电)、代谢性肌阵挛(如电解质正常)、结构性病变(如MRI无肿瘤/卒中)。
- 局灶性肌阵挛表现: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临床特征:
- 抽搐后短暂动作不协调(持续<5秒),无持续性肌无力。
- 睡眠中抽搐频率减少(NREM期减少≥50%)。
- 诱发试验阳性:
- 光刺激或运动诱发试验可加剧抽搐(敏感性60%-70%)。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 + "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电生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局灶抽搐+排除其他病因)。
- 对氯硝西泮试验性治疗有效(抽搐减少≥50%)。
- 临床特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电生理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实验室筛查] B --> B1[脑电图 EEG] B --> B2[肌电图 EMG] B --> B3[经颅磁刺激 TMS] C --> C1[头部MRI] C --> C2[头部CT] D --> D1[电解质检测] D --> D2[肝肾功能] D --> D3[毒物筛查] -
判断逻辑:
- EEG:
- 异常:局灶性棘波/尖波(提示癫痫性肌阵挛) → 需抗癫痫治疗。
- 正常:支持非癫痫性肌阵挛诊断(特异性>80%)。
- EMG:
- 突发同步化放电(<100ms) → 确诊肌阵挛电生理特征。
- 放电持续时间>200ms → 需鉴别肌张力障碍或震颤。
- 头部MRI:
- 发现结构性病变(如皮层发育不良) → 指向继发性肌阵挛。
- 正常结果 → 支持特发性/未特指诊断。
- 电解质检测:
- 低钙(<2.1 mmol/L)或低镁(<0.6 mmol/L) → 需纠正电解质并重新评估。
- EEG: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电解质紊乱:
- 低钙血症(血清钙<2.1 mmol/L):
- 意义:可能加剧神经元兴奋性,但罕见直接导致局灶性肌阵挛。
- 处理:静脉补钙后抽搐无改善可排除主要病因。
- 低镁血症(血清镁<0.6 mmol/L):
- 意义:类似低钙,更易诱发全面性肌阵挛。
- 低钙血症(血清钙<2.1 mmol/L):
-
肝肾功能异常:
- 肌酐升高(eGFR<60 mL/min):
- 意义:提示尿毒症可能继发肌阵挛,但多为全面性。
- 处理:透析后症状持续则不支持主要关联。
- 转氨酶升高(ALT>40 U/L):
- 意义:肝功能衰竭可致代谢性脑病,需排查氨水平。
- 肌酐升高(eGFR<60 mL/min):
-
毒物筛查阳性:
- 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检出:
- 意义:药物性肌阵挛多为全面性,局灶性罕见。
- 处理:停药观察≥72小时,抽搐减少≥70%可确诊。
- 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检出:
-
遗传检测:
- 阳性结果(如CSTB基因突变):
- 意义:指向进行性肌阵挛癫痫,需重新分类诊断。
- 处理:局灶性抽搐+阴性结果支持"未特指"诊断。
- 阳性结果(如CSTB基因突变):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电生理证据(EMG突发放电 + EEG局灶性异常/正常) + 排除继发性病因。
- 关键鉴别:MRI排除结构性病变,电解质/毒物筛查排除代谢性诱因。
- 治疗指导:氯硝西泮试验性治疗有效可辅助诊断,无效需重新评估病因。
参考文献:
- ILAE《肌阵挛分类与诊断指南》(2015)
- AAN《运动障碍诊疗实践指南》(2020)
- Caviness JN. Myoclonus (Continuum 2019)
- ICD-11官方分类文件 (WHO,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