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获得性朊病毒病Unspecified Acquired prion disease
编码8E01.Z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prion disease、未特指的获得性朊病毒病、获得性朊病毒病
缩写朊病毒病
别名未知型获得性朊病毒病、获得性朊病毒疾病-未特指、获得性朊蛋白病-未特指
未特指的获得性朊病毒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神经病理学检查:脑组织活检或尸检中发现特征性海绵状变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异常朊蛋白(PrPSc)沉积(免疫组化或Western blot检测阳性)。
- 实时震动诱导转化(RT-QuIC)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rPSc特异性扩增(灵敏度>90%,特异性>98%)。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症状: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衰退(3-6个月内恶化)伴至少一项运动障碍(肌阵挛、共济失调或锥体外系症状)。
- 排除其他病因:通过辅助检查排除阿尔茨海默病、病毒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类似疾病。
- 影像学支持:MRI显示大脑皮质或基底节区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脑电图(EEG)异常:周期性尖慢复合波(PSWCs)出现(阳性率60%-80%)。
- 脑脊液标志物:14-3-3蛋白阳性(灵敏度80%-90%)或总tau蛋白>1200 pg/mL。
- 流行病学线索:医源性暴露史(如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或饮食暴露史(疯牛病疫区居住史)。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中所有三项(症状+排除诊断+MRI异常)。
- 至少一项支持条件(EEG、脑脊液或流行病学史)。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神经影像学]
A --> C[电生理检查]
A --> D[脑脊液分析]
A --> E[基因检测]
B --> B1(MRI常规序列)
B --> B2(MRI-DWI/FLAIR)
B --> B3(PET代谢显像)
C --> C1(脑电图 EEG)
D --> D1(14-3-3蛋白)
D --> D2(tau蛋白)
D --> D3(RT-QuIC)
E --> E1(PRNP基因测序)
判断逻辑
- MRI-DWI/FLAIR:
- 阳性标准:皮质"丝带征"或基底节"曲棍球棒征"(丘脑枕核高信号)。
- 关系:早于EEG异常出现,是疾病活动期敏感指标;阴性结果不排除诊断。
- EEG:
- 解读:PSWCs在中期(症状出现后3-4月)最显著,晚期可能消失。
- 关系:需与MRI同步评估,EEG阴性但MRI阳性仍支持诊断。
- 脑脊液RT-QuIC:
- 解读:PrPSc扩增阳性具确诊意义,阴性需结合其他检查。
- 关系:优于14-3-3蛋白,可替代脑活检。
- PRNP基因测序:
- 逻辑:排除遗传性朊病毒病(如家族性CJD),确认获得性病因。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
- 意义:提示急性神经元损伤,但需排除脑卒中、脑炎等假阳性。
- 处理:阳性时需立即启动MRI和EEG验证。
- 脑脊液总tau蛋白>1200 pg/mL:
- 意义:反映轴突变性严重程度,>1500 pg/mL特异性达95%。
- 处理:联合RT-QuIC检测提高诊断准确性。
- EEG周期性尖慢复合波:
- 意义:疾病中期特异性表现,阴性不排除诊断(尤其早期/晚期)。
- 处理:需每4-8周复查监测动态变化。
- PRNP基因突变阴性:
- 意义:支持获得性而非遗传性病因,需追溯暴露史。
- 处理:调查医源性/饮食暴露线索。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神经病理(金标准)或RT-QuIC+典型临床表现+MRI特征。
- 关键辅助:MRI-DWI早筛价值最高,EEG/脑脊液用于中期验证。
- 实验室重点:14-3-3蛋白和tau蛋白作为支持指标,RT-QuIC逐步替代活检。
- 注意事项:所有检查需在病程动态评估,单一阴性结果不排除诊断。
参考文献:
WHO《人类朊病毒病诊断指南》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克雅氏病诊断标准》
《柳叶刀神经病学》朊病毒病专题综述(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