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多神经病Polyneuropathy in systemic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编码8C03.4
关键词
索引词Polyneuropathy in systemic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多神经病
缩写CTD-PN
别名结缔组织病性多神经病、系统性结缔组织病伴发的多神经病变、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多神经病、结缔组织病引发的多神经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骨骼肌肉疼痛--慢性周围神经性疼痛具有病因
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4A44.8血栓闭塞性血管炎4A4Y其他特指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Z未特指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4.A1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2系统性硬化症4A42.Z未特指的系统性硬化症4A41.11副肿瘤性多发性肌炎4A41.1多发性肌炎4A41.1Y其他特指的多发性肌炎4A41.1Z未特指的多发性肌炎4A45抗磷脂综合征4A45.Z未特指的抗磷脂综合征4A40.1药物性红斑狼疮4A44.0髋部和肩部的假性多关节炎4A45.2妊娠期抗磷脂综合征4A44.3单器官血管炎4A44.1主动脉弓综合征4A45.3狼疮抗凝物-低凝血酶原血症综合征4A45.1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4A44.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Y其他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Z未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4结节性多动脉炎4A41.01幼年型皮肌炎4A40红斑狼疮4A40.Y其他特指的红斑狼疮4A40.Z未特指的红斑狼疮4A44.6Sneddon综合征4A44.92IgA血管炎4A43.22儿童干燥综合征4A42.1弥漫性系统性硬化症4A42.2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症4A43.2干燥综合征4A43.2Y其他特指的干燥综合征4A43.2Z未特指的干燥综合征4A44.2巨细胞动脉炎4A43.4弥漫性嗜酸性筋膜炎4A43.1Mikulicz 病4A44.7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4A42.0小儿系统性硬化症4A44.B0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1.21非炎性包涵体肌病4A41特发性炎性肌病4A41.Y其他特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4A41.Z未特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4A44.5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A41.00成人皮肌炎4A44.9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Y其他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Z未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0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4A44血管炎4A44.Y其他特指的血管炎4A44.Z未特指的血管炎4A44.91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4A41.10幼年多发性肌炎4A43重叠或未分化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3.Y其他特指的重叠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3.Z未特指的重叠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1.0皮肌炎4A41.0Z未特指的皮肌炎4A44.B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Y其他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Z未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0.0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Y其他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Z未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0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皮肤4A41.20炎性包涵体肌炎4A44.A2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5.0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4A43.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A43.2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A43.21继发性干燥综合征4A41.2包涵体肌病4A41.2Z未特指的包涵体肌病4A43.0IgG4相关疾病4A44.A0显微镜下多血管炎FA20 类风湿性关节炎
FA20.1血清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FA20.0血清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FA20.Z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未特指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多神经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系统性结缔组织病(Systemic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CTDs)是一组以自身免疫反应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当CTDs影响到周围神经系统时,即可能引发多神经病(Polyneuropathy)。这种情况下,多神经病指的是由于基础CTD导致的外周神经广泛受累,临床多呈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可伴有自主神经受累。根据神经损伤机制和纤维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
病因学特征
-
免疫介导机制:
- CTDs中,异常的自身免疫应答产生针对细胞成分(如核抗原、细胞膜蛋白)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或直接攻击神经微血管等途径导致神经损伤。
- 小血管炎是CTD相关多神经病的重要机制,炎症导致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管腔狭窄,引发神经缺血性损伤。
-
具体CTD关联: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约5%~15%的SLE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可为急性感觉运动神经病或慢性轴索性神经病。
- 类风湿关节炎(RA):RA可因滑膜炎压迫神经(如腕管综合征)或系统性血管炎导致多发性单神经病/多神经病。
- 干燥综合症(SS):SS患者可发生感觉性神经节神经病或小纤维神经病,与抗SSA/SSB抗体相关。
- 硬皮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滋养血管功能障碍,引发慢性缺血性神经病变。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可合并SLE、SS或炎性肌病相关的神经损伤模式。
病理生理机制
-
神经损伤模式:
- 轴突变性:慢性缺血或神经营养障碍导致轴突远端向近端发展的沃勒变性。
- 脱髓鞘现象: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可能直接破坏施万细胞,导致节段性脱髓鞘。
- 血管性损害:小血管炎引起的神经束膜或神经外膜血管闭塞是急性神经损伤的核心机制。
-
电生理特点:
- 轴突损害表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
- 脱髓鞘病变可见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低于正常值70%)、传导阻滞或时间离散。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感觉异常:手套-袜套样分布的麻木、刺痛或痛觉过敏,夜间加重常见。
- 运动障碍:远端肌力下降伴腱反射减弱,严重者可出现足下垂或腕下垂。
- 自主神经紊乱(相对少见):体位性低血压、无汗症或胃肠动力障碍。
参考文献:《中华内科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等相关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文章。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医学文献整理而成,对于具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请咨询专业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