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Unspecified Therapy-related myeloid neoplasms
编码2A60.2Z
关键词
索引词Therapy-related myeloid neoplasms、未特指的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possible translation]、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缩写t-MN
别名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治疗相关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继发性髓系肿瘤
未特指的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t-MN)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治疗暴露史:
- 明确接受过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如依托泊苷)或放疗,且潜伏期≥6个月(中位时间5-7年)。
- 髓系肿瘤证据:
- 骨髓穿刺或活检证实髓系细胞恶性增殖(原始细胞比例≥10%但<20%),伴多系病态造血。
- 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异常髓系细胞群(CD34+、CD117+异常表达)。
- 治疗暴露史:
-
支持条件(辅助依据):
- 遗传学异常:
- 复杂核型(≥3染色体异常)或特异性突变(如TP53突变、-7/del[7q]、-5/del[5q])。
- 临床表现:
-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100×10⁹/L,中性粒细胞<1.5×10⁹/L)。
- 排除原发性髓系肿瘤和其他继发因素(如感染、自身免疫病)。
- 遗传学异常: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所有项即可确诊。
- 若原始细胞<10%,需满足:
- 治疗暴露史 + 遗传学高危异常(如TP53突变) + 持续血细胞减少≥4个月。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核心检查 │
├─血液学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 │
│ └外周血涂片 │
├─骨髓评估───────┤
│ ├骨髓穿刺涂片 │
│ ├骨髓活检 │
│ └流式细胞术 │
├─遗传学检测───────┤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 └NGS基因测序 │
└─影像学评估───────┤
├骨髓MRI │
└PET-CT(疑髓外病变)│ -
判断逻辑:
- 全血细胞计数:持续三系减少提示骨髓衰竭,需进一步骨髓检查。
- 骨髓涂片:原始细胞≥10%且病态造血>10%为关键诊断依据。
- 染色体核型:复杂核型或-7/-5异常支持t-MN而非原发性肿瘤。
- TP53突变检测:阳性结果提示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6个月)。
- 骨髓MRI:T1加权低信号提示纤维化或肿瘤浸润,辅助分期。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液学指标:
- 血红蛋白<100 g/L:提示贫血需输血支持,且对EPO治疗反应差。
- 血小板<50×10⁹/L:出血高风险,需警惕颅内出血。
- 中性粒细胞<0.5×10⁹/L:需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
骨髓相关指标:
- 原始细胞10%-19%:提示向AML转化风险高(需每月监测)。
- 病态造血≥10%:符合WHO的MDS样t-MN诊断特征。
-
遗传学指标:
- TP53突变(VAF≥20%):特异性91%,预示对去甲基化药物耐药。
- 复杂核型(≥3异常):总生存期缩短50%(vs.单纯核型)。
-
炎症标志物:
- LDH>450 U/L:提示高肿瘤负荷或髓外浸润。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治疗史 + 骨髓恶性证据 + 特征性遗传异常。
- 鉴别重点:需排除化疗后血细胞恢复期(观察≥4个月)及继发感染。
- 预后评估:TP53突变及复杂核型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22, 5th ed.)
- NCCN Guidelines® f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Version 3.2025)
- Arber DA, et al. Blood. 2022;140(11):120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