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原发部位的横纹肌肉瘤Unspecified Rhabdomyosarcoma, primary site

更新时间:2025-06-19 04:11:29
编码2B55.Z

关键词

索引词Rhabdomyosarcoma, primary site、未特指原发部位的横纹肌肉瘤、原发部位横纹肌肉瘤
缩写RMS
别名未指定原发部位的横纹肌肉瘤、不明原发部位的横纹肌肉瘤、原发部位不明确的横纹肌肉瘤、原发不明横纹肌肉瘤

未特指原发部位的横纹肌肉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活检或手术标本经HE染色显示典型横纹肌母细胞特征(如蝌蚪状/带状细胞)。
      • 免疫组化阳性:至少2项肌源性标志物强阳性(MyoD1+/myogenin+/desmin+)。
    • 分子分型验证
      • 腺泡型需检出PAX3/7-FOXO1融合基因(FISH或RT-PCR)。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原发灶不明特征
      • 影像学(PET-CT/MRI)未发现明确原发灶,但存在多部位转移(肺/骨髓/淋巴结)。
    • 典型临床表现
      • 进行性无痛性肿块(70-90%)伴局部侵犯症状(疼痛/功能障碍)。
      • 儿童/青少年发病(>60%病例),突发体重下降>10%或LDH>500 U/L。
  3. 排除标准

    • 需排除其他小圆细胞肿瘤(尤文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及转移性癌。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影像学定位] A --> C[病理确诊] A --> D[转移评估] B --> B1(MRI-软组织分辨率最优) B --> B2(PET-CT-全身代谢评估) C --> C1(穿刺活检-首选) C --> C2(术中冰冻-补充) D --> D1(骨扫描-骨髓转移) D --> D2(脑MRI-神经系统侵犯)

判断逻辑

  1. MRI(T1增强+脂肪抑制)
    • 软组织肿块伴不均质强化→ 提示肉瘤可能(灵敏度>85%)
    • 包绕血管/神经→ 手术方案关键依据
  2. PET-CT(SUVmax>8)
    • 高代谢灶无明确原发部位→ 支持未特指原发部位诊断
    • 骨/肝异常摄取→ 转移灶筛查(特异性>90%)
  3. 骨髓活检
    • 转移灶检出率:腺泡型>胚胎型(25% vs 10%)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LDH >500 U/L 肿瘤负荷标志,>1000 U/L提示广泛转移,预后不良(HR=2.3)
血常规 Hb<100 g/L 慢性消耗或骨髓浸润征象,需排查骨髓转移
肌酸激酶(CK) 正常或轻度升高 显著升高需鉴别肌源性损伤,横纹肌溶解症排除指标
ALK基因检测 融合阳性 腺泡型特异性靶点(PAX3/7-FOXO1阴性时补充),指导克唑替尼靶向治疗
循环肿瘤DNA 检出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复发预警(阳性预测值>80%)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组织病理+免疫组化(MyoD1/myogenin)为金标准,分子分型决定治疗方案。
  • 检查逻辑:MRI定位→PET-CT全身评估→病理确诊→骨髓/脑脊液转移筛查。
  • 实验室重点:LDH评估肿瘤负荷,ALK指导靶向治疗,ctDNA监测复发。

参考文献

  1.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2020版)
  2. NCCN《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v.2025
  3. COG(儿童肿瘤组)ARST1431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