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唇恶性肿瘤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s of lip
编码2B60.Z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neoplasms of lip、未特指的唇恶性肿瘤、唇恶性肿瘤、上唇红唇区恶性肿瘤、上唇恶性肿瘤NOS、上唇红唇恶性肿瘤、下唇红唇区恶性肿瘤、下唇恶性肿瘤NOS、下唇红唇恶性肿瘤、红唇恶性肿瘤NOS、上唇颊侧恶性肿瘤、上唇系带恶性肿瘤、上唇黏膜恶性肿瘤、上唇口侧恶性肿瘤、下唇颊侧恶性肿瘤、下唇系带恶性肿瘤、下唇黏膜恶性肿瘤、下唇口侧恶性肿瘤、唇颊侧恶性肿瘤,未特指上唇或下唇、唇系带恶性肿瘤,未特指上唇或下唇、唇黏膜恶性肿瘤,未特指上唇或下唇、唇口侧恶性肿瘤,未特指上唇或下唇、唇连合原发性恶性肿瘤、唇原发性恶性肿瘤、上唇红唇原发性恶性肿瘤、上唇癌、下唇癌、下唇红唇原发性恶性肿瘤、唇红唇原发性恶性肿瘤、唇癌
缩写Lip-SCC、Lip-CA
别名嘴唇癌、唇部鳞状细胞癌、未特指的唇部恶性肿瘤
未特指的唇恶性肿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唇部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
- 病理报告需明确恶性细胞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浸润性生长)。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持续性唇部病变:
- 存在≥6周不愈合的唇部溃疡、结节或角化斑块。
- 触诊病灶基底硬结感(质地坚硬、边界不清)。
- 影像学侵袭证据:
- CT/MRI显示肿瘤侵犯唇部全层(表皮→真皮→肌层)或邻近结构(颌骨、口周肌肉)。
- 持续性唇部病变: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高风险暴露史(符合任意1项):
- 长期日光暴露(户外工作者/居住高紫外线地区)。
- 烟草使用史(尤其烟斗/雪茄≥10包年)。
- 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HIV感染/长期激素治疗)。
- 淋巴结转移征象:
- 超声/CT显示同侧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短径≥1cm,伴门结构消失)。
- 血清学标志物:
- SCC-Ag(鳞状细胞癌抗原)>2.5 ng/mL(敏感性60%,特异性85%)。
- 高风险暴露史(符合任意1项):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B A[辅助检查] --> B[临床评估]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病理学检查] B --> B1(病史采集:日光/烟草暴露史) B --> B2(体格检查:病灶形态/硬度/范围) C --> C1(超声:淋巴结评估) C --> C2(增强CT/MRI:肿瘤分期) C --> C3(PET-CT:远处转移筛查) D --> D1(活检:组织病理确诊) D --> D2(免疫组化:PD-L1/Ki-67)
判断逻辑:
- 临床评估优先:
- 对持续唇部溃疡患者,先评估暴露史及病灶特征(硬结/出血倾向)。
- 影像分层策略:
- 初诊用超声评估淋巴结→增强CT/MRI明确局部浸润深度→PET-CT用于晚期(T3/T4)转移筛查。
- 病理确诊核心:
- 活检需取溃疡边缘+中心组织,避免坏死区。
- 免疫组化PD-L1≥10%提示免疫治疗敏感,Ki-67>30%提示高增殖活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
SCC-Ag | >2.5 ng/mL | 提示鳞癌可能,监测复发时升高早于影像学表现3-6个月 |
血常规 | Hb<110 g/L | 慢性出血或营养不良性贫血,需排查肿瘤消耗 |
CRP | >10 mg/L | 反映肿瘤继发感染或炎症反应,>50 mg/L需抗感染治疗 |
淋巴细胞亚群 | CD4+/CD8+<1.0 | 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增加转移风险 |
ALP | >150 U/L | 骨转移可能(需结合骨扫描验证)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初筛:对持续唇部溃疡+硬结患者启动诊断流程。
- 确诊: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恶性性质。
- 分期:影像学评估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CT/MRI为金标准)。
- 风险评估:结合PD-L1/Ki-67指导治疗决策。
注意事项:需鉴别日光性唇炎、慢性肉芽肿等良性病变,组织活检是唯一确诊手段。
参考文献:
-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Head and Neck Cancers (2025)
-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9th Edition
- WHO Classification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 (2022)
- 《中国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