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乙状结肠恶性肿瘤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 of sigmoid colon

更新时间:2025-06-18 21:30:15
编码2B90.3Z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neoplasm of sigmoid colon、未特指的乙状结肠恶性肿瘤、乙状结肠恶性肿瘤、乙状结肠癌 [possible translation]、乙状结肠曲癌 [possible translation]、乙状结肠癌、乙状结肠曲癌
缩写sigmoid-colon-cancer
别名乙状结肠恶性瘤、乙状结肠恶性肿物、sigmoid-colon-malignancy

未特指的乙状结肠恶性肿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病理学确诊:通过结肠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乙状结肠存在恶性上皮源性肿瘤,但无法进一步明确组织学亚型(如腺癌、黏液腺癌等)。
  2. 必须条件

    • 影像学定位:CT/MRI或结肠镜明确肿瘤位于乙状结肠(降结肠与直肠之间,肠系膜附着处至骶骨岬水平)。
    • 排除转移性肿瘤:通过全身影像学(增强CT、PET-CT)及免疫组化(如CK20+/CDX2+)确认肿瘤为原发性。
  3. 支持条件

    • 典型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的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左下腹痛、显性血便或粪便隐血阳性。
    • 实验室异常:CEA持续升高(>5 ng/mL)伴贫血(男性Hb<130 g/L,女性<120 g/L)。
    • 高危因素:年龄≥50岁、林奇综合征家族史、长期炎症性肠病。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
    │ 初步筛查 │
    │ 1. 粪便隐血试验 │
    │ 2. CEA检测 │
    └───────────────┘

    ┌───────────────┐
    │ 定位诊断 │
    │ 1. 结肠镜+活检 │
    │ 2. 腹部增强CT │
    └───────────────┘

    ┌─────────────────┐
    │ 分期与转移评估 │
    │ 1. 胸部CT │
    │ 2. 肝脏MRI增强 │
    │ 3. PET-CT(可选) │
    └─────────────────┘

    ┌─────────────────┐
    │ 分子病理补充检查 │
    │ 1. 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
    │ 2. KRAS/NRAS/BRAF突变│
    └─────────────────┘

  2. 判断逻辑

    • 结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溃疡型/隆起型病变,活检显示恶性细胞但无法分类时,需重复取材或结合免疫组化(如MUC2/MUC5AC)。
    • 腹部增强CT:肠壁增厚>5 mm、强化不均、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提示局部进展(T3/T4期),淋巴结短径≥8 mm考虑转移。
    • 微卫星检测:MSI-H(高度不稳定)患者需筛查林奇综合征,并提示PD-1抑制剂治疗敏感性。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范围 异常意义
CEA <5 ng/mL >10 ng/mL提示肝转移可能;动态监测可评估术后复发风险
血红蛋白 男130-175 g/L
女120-150 g/L
<120 g/L需警惕慢性失血,结合粪便隐血排查肿瘤源性出血
CA19-9 <37 U/mL 联合CEA升高时,提示黏液腺癌可能
粪便隐血 阴性 持续阳性需排除肿瘤,但需注意非肿瘤性出血(如痔疮)的干扰
白蛋白 35-55 g/L <30 g/L提示营养不良或晚期恶病质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3.0 >5.0与肿瘤进展和预后不良相关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病理诊断优先:所有疑似病例必须获取组织标本,避免仅凭影像学确诊。
  2. 分子分型补充:即使无法明确组织学亚型,仍需完成微卫星状态和RAS/BRAF检测以指导治疗。
  3. 鉴别诊断重点:需排除憩室炎(急性腹痛+发热)、缺血性肠病(突发腹痛+心血管高危因素)及转移性肿瘤。

参考文献

  • NCCN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 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
  • 《中华医学会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