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睫状体恶性肿瘤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 of ciliary body
编码2D06.Z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neoplasm of ciliary body、未特指的睫状体恶性肿瘤、睫状体恶性肿瘤、葡萄膜恶性肿瘤、睫状体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原发性恶性肿瘤、葡萄膜原发性恶性肿瘤、眼球恶性肿瘤
缩写Ciliary-Body-Malignant-Tumor、CBMT
别名眼内恶性肿瘤、眼部恶性肿瘤、恶性眼内肿瘤
未特指的睫状体恶性肿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证实睫状体区域存在恶性细胞,符合以下特征之一:
- 恶性黑色素细胞(核异型、核分裂象增多、色素颗粒异常分布)
- 恶性上皮细胞(腺癌样结构、细胞极性紊乱)
- 神经上皮或髓上皮来源的恶性细胞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影像学定位证据: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显示睫状体区域实性占位性病变(厚度≥2mm,基底直径≥3mm)
- 典型临床表现:
- 进行性视力下降合并下列至少一项:
• 视野缺损(旁中心暗点)
• 虹膜根部膨隆(裂隙灯检查)
• 继发性青光眼(眼压>21mmHg)
- 进行性视力下降合并下列至少一项:
- 影像学定位证据: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高危因素:
- 年龄>50岁
- 浅肤色人种(Fitzpatrick皮肤分型Ⅰ-Ⅲ型)
- 既往眼部色素性疾病史
- 血清学标志物:
- S-100蛋白阳性(敏感度70%-85%)
- HMB-45阳性(黑色素瘤特异性)
- 分子检测:
- BRAF V600E突变(阳性率约15%-20%)
- 高危因素: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裂隙灯检查] A --> C[眼压测量] B --> D[发现虹膜膨隆/前房异常] C --> E[眼压>21mmHg] D --> F[UBM检查] E --> F F --> G{UBM结果} G -->|阳性| H[确诊流程] G -->|阴性| I[排除诊断] H --> J[眼部B超/MRI] H --> K[前房穿刺细胞学] J --> L[评估肿瘤范围] K --> M[恶性细胞检测] L --> N[治疗规划] M --> N
判断逻辑:
- UBM(金标准影像):
- 阳性判断:睫状体区域低回声团块,突破睫状体基质层,伴邻近结构扭曲
- 关联检查:阳性结果需结合B超/MRI评估后极部侵犯
- 眼部B超:
- 判断逻辑:高回声团块(黑色素瘤)vs 中等回声(腺癌),肿瘤高度>3mm支持恶性
- MRI:
- T1高信号/T2低信号:典型黑色素瘤表现(敏感度85%)
- 弥散受限(ADC值<1.1×10⁻³mm²/s):提示高细胞密度恶性病变
- 前房穿刺细胞学:
- 阳性标准:检出异型色素细胞/上皮细胞(阳性预测值>90%)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组织病理学:
- 异常意义:
- 核分裂象>5/HPF → 提示高侵袭性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缺失 → 预后不良标志
- 脉络膜侵犯 → 转移风险增加40%
- 异常意义:
-
分子检测:
- BRAF V600E突变:
- 阳性:提示可用靶向治疗(达拉非尼+曲美替尼)
- 阴性:需排除葡萄膜黑色素瘤亚型
- BRAF V600E突变:
-
血清标志物:
- S-100蛋白升高(>0.15 μg/L):
- 监测意义大于诊断意义,术后升高提示复发
- LDH升高(>250 U/L):
- 肝转移时特异性升高(敏感度60%)
- S-100蛋白升高(>0.15 μg/L):
-
炎症指标:
- CRP>10 mg/L:
- 提示肿瘤相关炎症反应,与疼痛症状相关
- CRP>10 mg/L: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组织病理学+UBM影像特征
- 检查策略:
- 首选UBM定位,次选MRI鉴别脉络膜肿瘤
- 高风险病例补充前房穿刺细胞学
- 实验室重点:
- 组织学评估侵袭性(核分裂象/浸润深度)
- BRAF检测指导靶向治疗
参考文献:
- AJCC《眼癌分期手册》(第8版)
- Shields JA《睫状体肿瘤诊断图谱》
- 欧洲眼科肿瘤协会(EORTC)《葡萄膜黑色素瘤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