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s of perihilar bile duct
编码2C18.Z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neoplasms of perihilar bile duct、未特指的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肝胆管恶性肿瘤
缩写HCCA、肝门部胆管癌
别名肝门处胆管癌、肝门胆管恶性肿瘤
未特指的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2C18.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切除标本、经皮穿刺活检或内镜活检获取组织样本,显微镜下发现腺癌结构(如导管样结构、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并排除其他原发部位转移癌。
-
必须条件:
- 影像学占位证据:
- 增强CT/MRI显示肝门部胆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肿块,伴肝内胆管扩张。
- MRCP或ERCP证实胆管狭窄/截断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
- 梗阻性黄疸证据:
- 血清总胆红素>34.2 μmol/L(2 mg/dL),直接胆红素占比>50%。
- 碱性磷酸酶(ALP)>125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55 U/L。
- 影像学占位证据:
-
支持条件:
- 肿瘤标志物升高:
- CA19-9>37 U/mL(需排除胆道感染及胰腺疾病)。
- CEA>5 ng/mL(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指标)。
- 临床表现:
- 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发生率70%-90%)。
- 体重下降>5%且无其他解释(发生率50%-70%)。
- 高危因素: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风险增加10-20倍)。
- 肝吸虫感染史或长期胆管结石病史。
- 肿瘤标志物升高: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影像学检查 │
├───────────────┤
│ ● 腹部超声(初筛) │
│ ● 增强CT(评估血管侵犯)│
│ ● MRI/MRCP(金标准) │
│ ● PET-CT(转移评估) │
└───────────────┘
↓
┌───────────────┐
│ 内镜检查 │
├───────────────┤
│ ● ERCP(活检/支架) │
│ ● EUS-FNA(精准取样) │
└───────────────┘
↓
┌───────────────┐
│ 实验室检查 │
├───────────────┤
│ ● 肝功能+肿瘤标志物 │
│ ● 凝血功能 │
└───────────────┘ -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而胆囊空虚(灵敏度80%),提示肝门部梗阻。
- 需进一步通过增强CT评估门静脉/肝动脉受累情况。
- MRI/MRCP:
- 胆管"截断征"(准确率90%)是典型表现,可明确肿瘤Bismuth分型。
- 动态增强扫描中延迟强化提示纤维增生性肿瘤(典型病理特征)。
- ERCP:
- 刷检细胞学阳性率约30%,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可提升至60%。
- 支架置入后需警惕胆管炎(发生率15%-20%)。
- PET-CT:
- SUVmax>4.5提示高代谢病灶(特异性85%),但需与炎性病变鉴别。
- 超声检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阈值) |
---|---|---|
总胆红素 | 3.4-20.5 μmol/L | >34.2 μmol/L提示梗阻性黄疸,需排查胆管占位 |
直接胆红素 | 0-6.8 μmol/L | 占比>75%提示胆道梗阻,与肿瘤压迫程度正相关 |
ALP | 40-129 U/L(成人) | >200 U/L高度提示恶性胆道梗阻,需结合GGT评估 |
GGT | 8-61 U/L(男) | >300 U/L提示长期胆道梗阻,可能伴随肝实质浸润 |
CA19-9 | 0-37 U/mL | >100 U/mL(特异性80%),>1000 U/mL提示不可切除或转移(需排除胆管炎) |
PT-INR | 0.8-1.2 | >1.5提示肝功能失代偿,影响手术决策 |
血清白蛋白 | 35-55 g/L | <30 g/L提示营养不良或肝硬化背景,预后较差 |
四、总结
- 确诊核心需依赖组织病理学,联合影像学胆管截断征及梗阻性黄疸证据。
- 检查策略应遵循"超声初筛→MRI精准定位→病理确认"的阶梯式流程。
- 实验室异常需动态监测:CA19-9持续上升提示进展,胆红素波动需警惕胆管炎。
- 注意排除:IgG4相关胆管炎(血清IgG4>2.8 g/L)、肝门部转移癌(需全身PET评估)。
参考文献:
- 《中国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 NCCN肝胆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3.V2)
- 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胆管癌处理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