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parotid gland
编码2B67.1
关键词
索引词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parotid gland、腮腺鳞状细胞癌、腮腺鳞癌
缩写腮腺SCC
别名腮腺部位发生的鳞状细胞癌、发生在腮腺区域的鳞状细胞恶性肿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组织病理
--
鳞状细胞癌,小细胞,非角化性--
鳞状细胞癌,HPV阴性--
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
鳞状细胞癌,伴有角质形成--
鳞状细胞癌,NOS--
鳞状细胞癌,微小侵袭性--
鳞状细胞癌,角化的,NOS--
乳头状基底样癌--
亚型疣性癌--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疣状癌,NOS--
鳞状细胞癌,明细胞型--
表皮样癌,大细胞,非角化的,NOS--
假血管性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腺样--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疣状基底细胞样癌--
鳞状细胞癌,HPV阳性临床表现
--
慢性癌痛严重度
--
III期--
I期--
IV期--
II期其他严重度1
--
II级--
I级--
III级--
未定等级--
IV级其他严重度2
--
C 区域性疾病--
A 缓解/病愈--
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
局部局限期XS67
局部晚期腮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腮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parotid gland)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需严格排除由邻近皮肤或器官转移至腮腺的鳞状细胞癌。该肿瘤可能起源于腮腺导管上皮的鳞状化生细胞,而非腺体实质。其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表现为快速生长、易侵犯周围组织及早期转移倾向。
病因学特征
-
环境因素:
- 放射线暴露:既往头颈部放射治疗史是明确的风险因素,可能通过诱导DNA损伤促进癌变。
- 化学致癌物:长期接触工业化学物质(如石棉、苯类化合物)可能与发病相关,但证据尚需进一步验证。
- 注:腮腺位于面部深部,日光紫外线直接作用缺乏解剖学依据,原表述中“日光曝晒”存疑,建议删除。
-
遗传与分子机制:
- 目前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部分病例中可观察到与头颈部鳞癌类似的分子特征,如TP53基因失活突变、EGF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等,但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仍需探索。
- RAS基因突变在此类肿瘤中罕见,原表述需修正。
-
生理与病理诱因:
- 高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约1.5:1),可能与激素受体表达差异或职业暴露史有关。
- 慢性炎症或良性肿瘤恶变(如多形性腺瘤)更常关联于其他唾液腺癌类型,原表述缺乏直接证据,建议删除。
病理机制
-
组织学特征:
- 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可见细胞间桥、角化珠及核分裂象,分化程度可从高至低不等。
- 必须通过免疫组化(如CK5/6、p40阳性)及影像学检查排除转移性鳞癌。
-
局部侵犯与转移:
- 易侵犯面神经、颞骨及咀嚼肌间隙,面神经麻痹可作为进展期标志。
- 淋巴转移多见于颈深上淋巴结群,血行转移以肺、骨为主,原“骨髓”表述不准确,修正为“骨组织”。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腮腺区质硬肿块:80%以上患者以无痛性肿块就诊,后期可固定于深部组织。
- 神经侵犯征象:面神经麻痹(约占30%-40%)、舌咽神经受累致吞咽困难等。
- 疼痛与皮肤粘连:晚期肿瘤可伴自发痛、皮肤溃疡或张口受限。
参考文献:
- 《涎腺鳞状细胞癌》- 百度百科
- 《腮腺鳞状细胞癌病因介绍.pptx》- 原创力文档
(注:建议补充权威文献如WHO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