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恶性雀斑样痣性黑色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 primary

更新时间:2024-10-12 14:01:01
编码2C30.2

关键词

索引词Lentigo maligna melanoma, primary、原发性恶性雀斑样痣性黑色素瘤
缩写LMM
别名恶性雀斑样痣性黑色素瘤、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恶性雀斑样痣黑色素瘤、日光性黑色素瘤

(2C30.2) 原发性恶性雀斑样痣性黑色素瘤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皮肤损害

    • 色素沉着斑块: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位于长期日光暴露区域(如面部)出现缓慢扩大的、颜色不均匀的棕色至黑色斑块。斑块通常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多样,直径多大于6毫米。
      • 出现几率:高(70%-90%)
    • 局部突起或结节:疾病进展后,原斑块内可能出现结节或溃疡。
      • 出现几率:中等(50%-70%)
  2. 自觉症状

    • 轻微瘙痒或触痛: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微不适,但多数无症状。
      • 出现几率:低(10%-3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皮肤病变

    • 不规则色素沉着斑块:边界不清、颜色混杂(棕/黑/灰色)的斑块,表面可伴萎缩或脱屑。
      • 出现几率:高(80%-90%)
    • 局灶性增厚或结节:提示肿瘤进入侵袭性生长阶段。
      • 出现几率:中等(50%-70%)
  2. 病理学特征

    • 表皮内异型黑色素细胞:表皮全层可见非典型黑素细胞呈巢状或单个扩散,核异型性明显。
      • 出现几率:高(80%-90%)
    • 真皮层浸润: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真皮,是侵袭性生长的标志。
      • 出现几率:高(80%-90%)※ 修正:LMM确诊时已为侵袭性,真皮浸润几率应高于原描述。

非典型体征

  1. 炎症反应
    • 红斑或鳞屑:少数病例周围可见轻度炎症反应。
      • 出现几率:低(10%-20%)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皮肤镜检查

    • 色素网络破坏:表现为不对称的色素颗粒、灰蓝色幕样结构及退行性改变。
      • 异常率:高(80%-90%)
  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表皮内异型黑色素细胞:细胞核深染、核仁明显,可见树突状延伸。
      • 异常率:高(80%-90%)
    • 真皮层浸润:肿瘤细胞浸润真皮,常伴促纤维间质反应。
      • 异常率:高(80%-90%)※ 修正:与侵袭性诊断一致。
  3.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测量Breslow厚度及评估皮下浸润。
      • 异常率:中等(50%-70%)
    • CT/MRI:用于晚期转移评估(如淋巴结或内脏受累)。
      • 异常率:低(10%-20%)

参考文献

  • Hutchinson, J. (1890). On senile moles and senile freckles. Archives of Surgery, 1(1), 218.
  • Clark, W. H., From, L., Bernhard, E., & Mihm, M. C. (1969). The histogenesis and biologic behavior of primary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s of the skin. Cancer Research, 29(3), 705-727.
  • Balch, C. M., et al. (2009). Final version of 2009 AJCC melanoma staging and classification. JCO, 27(36), 6199-6206.

注:上述修订依据AJCC指南及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Balch 2009, Clark 1969),明确真皮浸润为侵袭性LMM的必要特征,故调整其出现几率。Hutchinson原始文献标题更正为更准确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