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of uterus
编码2B58.1
关键词
索引词Leiomyosarcoma of uterus、子宫平滑肌肉瘤、宫颈平滑肌肉瘤
同义词uterine leiomyosarcoma
缩写ZGSJRL
别名子宫肉瘤、平滑肌肉瘤-子宫型、子宫恶性平滑肌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5WW1 子宫颈
XA3Z33子宫内口XA7Z73宫颈管XA5229 子宫体
XA3FR4子宫内膜基质XA9DM0子宫内膜腺体XA3QZ2子宫腔XA8QA8子宫内膜XA9HG1子宫旁组织XA2LU5子宫肌层XA2LU5子宫峡部XA2LU5子宫底组织病理
XA2LU5平滑肌肉瘤,NOSXA2LU5上皮样平滑肌肉瘤XA2LU5黏液样平滑肌肉瘤临床表现
XA2LU5慢性癌痛严重度
XA2LU5III期XA2LU5I期XA2LU5IV期XA2LU5II期其他严重度1
XA2LU5II级XA2LU5I级XA2LU5III级XA2LU5未定等级其他严重度2
XA2LU5C 区域性疾病XA2LU5A 缓解/病愈XA2LU5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XS67局部晚期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子宫平滑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相对罕见但最具侵袭性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1-2%,而在子宫肉瘤亚型中占比达25-40%。该病的生物学特征包括浸润性生长模式、早期血行转移倾向(肺部和肝脏为最常见转移部位)以及术后高复发率。
病因学特征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提示相关因素包括:
- 遗传易感性:少数病例与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相关,如Li-Fraumeni综合征(TP53胚系突变)和遗传性平滑肌瘤病与肾细胞癌综合征(FH基因突变)。
- 激素相关性:虽然缺乏雌激素受体表达的明确证据,但其发病年龄多集中于围绝经期(40-60岁),且绝经后发病率显著降低,提示性激素微环境可能参与肿瘤发生。
- 分子生物学异常:TP53基因突变见于60-70%的病例,其他特征包括PTEN缺失、RB1失活以及染色体13q和10q的杂合性缺失。肿瘤基因组呈现高度不稳定性,表现为复杂核型和非整倍体。
- 代谢因素:肥胖(BMI≥30)与发病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可能与脂肪组织来源的细胞因子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有关。
病理机制
肿瘤大体呈灰白色鱼肉样,边界浸润性生长,常见出血坏死灶。组织学特征为:
- 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伴显著细胞异型性
- 核分裂象>10/10 HPF(高倍视野)
- 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
- 凝固性肿瘤坏死(诊断关键特征)
注:2014年WHO分类已取消低度/高度恶性亚型划分,统一归类为高级别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后出血具有更高警示价值)
- 快速增大的盆腔包块(常>5cm)
- 腹胀/盆腔压迫感(肿瘤坏死时可伴恶臭分泌物)
- 转移相关症状:咳嗽/咯血(肺转移)、肝区疼痛(肝转移)
- 副肿瘤综合征:少数病例伴发低血糖或高钙血症
参考文献:子宫平滑肌肉瘤相关病理学及临床研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