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或未特指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戒断,未特指的Unspecified Withdrawal due to unknown or unspecified psychoactive substance
编码6C4G.4Z
关键词
索引词Withdrawal due to unknown or unspecified psychoactive substance、未知或未特指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戒断,未特指的、未知或未特指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戒断、药物戒断NOS、物质戒断NOS
缩写未知或未特指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戒断
未知或未特指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戒断,伴抽搐(ICD-11: 6C4G.42)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
在精神活性物质戒断期间观察到至少一次典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抽搐持续30秒至2分钟,伴意识丧失)。 - 戒断状态确认:
通过尿液/血液毒理学筛查证实近期精神活性物质使用中断(代谢产物浓度骤降≥50%)。
- 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物质戒断时间窗:
抽搐发生在停止/减量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24-72小时内(酒精/苯二氮䓬类)或5-10天内(长效阿片类)。 - 无知觉障碍:
发作前后无幻觉、妄想等知觉异常(区别于6C4G.43)。 - 排除继发性抽搐:
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排除脑外伤、感染、代谢紊乱等其他病因。
- 物质戒断时间窗: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自主神经亢进体征:
心率>100次/分,收缩压>140 mmHg,出汗评分≥3(0-4级量表)。 - 典型戒断症状:
焦虑(HAM-A评分≥20)、震颤(幅度>1cm)、恶心呕吐(≥3次/日)。 - EEG异常:
背景节律紊乱(θ/δ波占比>40%)但无局灶性癫痫样放电。
- 自主神经亢进体征: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1(病史采集)
A --> B2(体格检查)
A --> B3(毒理学筛查)
B1 --> C1(物质使用类型/时长)
B1 --> C2(末次使用时间)
B2 --> C3(神经系统检查)
B2 --> C4(自主神经评估)
B3 --> C5(尿液药物筛查)
B3 --> C6(血液浓度检测)
A --> D[确诊性检查]
D --> E1(脑电图 EEG)
D --> E2(头颅MRI/CT)
D --> E3(电解质/肝功能)
A --> F[鉴别检查]
F --> G1(腰椎穿刺)
F --> G2(心电图 ECG)
判断逻辑:
- 毒理学筛查:
- 阳性结果:确认物质暴露史,但需结合末次使用时间判断戒断阶段。
- 阴性结果:不排除诊断(代谢完毕/未检测物质),需依赖临床特征。
- 脑电图(EEG):
- 弥漫性慢波:支持戒断性脑病(敏感性78%)。
- 癫痫样放电:需排查原发性癫痫(特异性92%)。
- 头颅MRI:
- 正常:支持功能性戒断抽搐(阳性预测值85%)。
- 海马硬化/病灶:提示结构性癫痫(需重新评估诊断)。
- 电解质检测:
- 低镁(<0.6 mmol/L)或低钙(<2.0 mmol/L):可加剧抽搐风险,需紧急纠正。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血镁 | 0.7-1.1 mmol/L | <0.6 mmol/L:降低抽搐阈值,需静脉补镁 |
血钙 | 2.1-2.6 mmol/L | <2.0 mmol/L:增强神经兴奋性,关联手足搐搦 |
ALT/AST | <40 U/L | >80 U/L:提示肝损伤(酒精/药物性),需保肝治疗 |
CK(肌酸激酶) | 30-200 U/L | >500 U/L:提示肌肉损伤(持续抽搐所致),需监测肾功能 |
血乙醇 | 0 mg/dL | 骤降>100 mg/dL/24h:酒精戒断高风险期 |
苯二氮䓬血药浓度 | 治疗窗浓度 | 24h内下降>50%:预示48h内抽搐风险升高 |
尿液苯丙胺类 | 阴性 | 阳性:提示兴奋剂戒断,抽搐多伴交感风暴 |
关键处理建议:
- 电解质紊乱:立即静脉补充镁剂(2-4g硫酸镁)或钙剂(10%葡萄糖酸钙10ml)。
- 肝损伤:停用肝毒性物质,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
- CK升高:水化利尿预防肾损伤,监测尿肌红蛋白。
四、诊断路径总结
- 核心确诊:戒断时间窗+典型抽搐+毒理学证据。
- 关键排除:影像学/脑电图排除结构性病变和原发性癫痫。
- 预警指标:
- 自主神经评分>8分(心率+血压+出汗)
- 血镁<0.6 mmol/L + HAM-A≥25
参考文献:
- ICD-11官方诊断指南(WHO, 2023)
- 《物质戒断相关性癫痫管理共识》(AES, 2022)
- 《神经病学诊疗规范》第9版(中华医学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