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幻剂依赖,目前使用Hallucinogen dependence, current use
编码6C49.20
关键词
索引词Hallucinogen dependence, current use、致幻剂依赖,目前使用
缩写LSD依赖、迷幻药依赖
别名幻觉剂成瘾、迷幻剂滥用、致幻剂上瘾、迷幻药瘾、幻觉剂滥用、致幻物质依赖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涉及药物
XM4SV9 致幻剂
XM7642
赛洛西宾XM9CL3
麦角酰胺XM1WW4
右旋苯异丙胺XM3Q37
甲基苯丙胺XM9T61
二甲基色胺XM1NA8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苯丙胺类XM6RB6
精神兴奋药,安非他明XM78V1
绿脓杆菌素--
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XM50E4
蝇覃醇XM5JH5
裸头草辛XM9932
精神兴奋药,咖啡因XM5SB5
丹酚AXM9WX3
蟾毒色胺XM3C53
安非他尼XM5B49
去氧麻黄碱XM0T53
麦斯卡林XM6LD5
右苯丙胺XM5M84
苯环利定XM07Y4
迷幻药XM3E65
苯丙胺(安非他明)XM1PJ8
鹅膏蕈氨酸XM3WD9
脱氧麻黄碱XM6V10
替苯丙胺临床表现
6C49.6 某些特指的致幻剂所致精神或行为障碍
6C49.61
致幻剂所致焦虑障碍6C49.60
致幻剂所致心境障碍6C49.60
致幻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6C49.60
致幻剂所致谵妄关联情况
6C49.60
致幻剂中毒致幻剂依赖,目前使用(6C49.20)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学特征
临床与医学定义
致幻剂依赖,目前使用(6C49.20),指个体在过去一个月内持续存在对致幻剂类物质的依赖。致幻剂是一类能导致知觉、情绪和认知显著改变的药物,包括麦角酰二乙胺(LSD)、裸盖菇素(psilocybin)、毒蕈碱(mescaline)等。这种依赖表现为对致幻剂有强烈的渴求感,并伴随控制使用能力受损(如持续使用尽管知晓危害)、优先使用致幻剂而忽视其他活动等核心特征。
病因学特征
-
药理机制:
- 致幻剂主要通过激活大脑中的5-羟色胺受体(尤其是5-HT2A受体)引起知觉和意识状态改变。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受体适应性变化,但尚未明确证实其直接导致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
- 部分研究提示长期高剂量使用可能与特定个体的认知功能波动相关,但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
-
心理和社会因素:
- 个体的心理特征(如好奇心、寻求超现实体验倾向)或共病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可能增加使用风险。
- 社会文化环境(如亚文化群体影响、药物可及性)可能促进初次使用和持续使用。
-
生物学因素:
- 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个体对致幻剂的主观反应(如敏感性差异)间接增加依赖风险,但无明确单一致病基因证据。
- 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功能异常可能与决策控制缺陷相关,但需区分是致幻剂使用后果还是易感性标志。
病理机制
-
神经适应性改变:
- 反复使用可能引发5-HT受体表达或信号通路的代偿性调整,但与其他成瘾物质(如阿片类)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 目前无充分证据表明致幻剂直接导致多巴胺系统紊乱,其依赖机制更偏向心理性而非典型生理依赖。
-
行为强化机制:
- 依赖行为主要源于对致幻剂所致意识状态改变的主观追求,而非避免戒断不适(因生理戒断症状不显著)。
- 认知偏差(如低估危害、过度重视短期体验)可能维持使用模式。
临床表现
-
急性生理反应:
- 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瞳孔扩大、血压波动、共济失调,通常随药物代谢消退。
- 过量使用可能引发癫痫发作或高热,但发生率较低。
-
心理与行为特征:
- 反复出现幻觉体验(即使未处于中毒期),闪回现象(Hallucinogen Persisting Perception Disorder, HPPD)。
- 情绪波动(如用药后情绪亢奋与间歇期情感淡漠交替)。
- 社会功能损害(如因频繁使用导致人际关系或职业责任忽视)。
-
依赖特异性表现:
- 持续使用尽管出现心理社会负面影响(如人际关系破裂、法律问题)。
- 对致幻剂使用产生仪式化行为或强烈心理渴求,但无典型生理戒断综合征。
参考文献:
- 医学全在线:《致幻剂类依赖》
- 无忧考网:《基础心理学:致幻药》
- 名医汇:《致幻剂是什么?致幻剂有什么危害?》
以上信息基于ICD-11编码6C49.20“致幻剂依赖,目前使用”的定义及其相关的临床和医学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