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牙齿或牙齿支撑结构的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teeth or supporting structures

更新时间:2025-06-18 19:35:06
编码NA0D.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teeth or supporting structures、未特指的牙齿或牙齿支撑结构的损伤、牙齿或牙齿支撑结构的损伤、未特指的齿损伤、牙外伤
缩写NA0DZ
别名未特指牙齿损伤、牙齿支撑结构损伤未特指、未特指牙周组织损伤、未明确类型的牙齿损伤、未具体说明的牙齿或牙周损伤

未特指的牙齿或牙齿支撑结构的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明确外伤史或慢性损伤因素
      • 近期(72小时内)有明确的外力冲击史(如跌倒、碰撞、运动损伤)
      • 长期存在损伤因素(如夜磨牙症、不良咬合习惯、不当修复体)
    • 影像学证据
      • X线片或CBCT显示至少一项损伤征象:
        ▶ 牙体硬组织缺损(釉质/牙本质断裂)
        ▶ 牙根折裂线
        ▶ 牙槽骨连续性中断
        ▶ 牙周膜间隙增宽(>0.25mm)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核心症状组合(需满足≥2项):
      • 牙齿缺损/形态改变(发生率70%-90%)
      • 咀嚼/发音功能障碍(发生率60%-80%)
      • 冷热刺激敏感(发生率50%-70%)
      • 叩诊阳性(垂直/水平叩痛)
    • 体征组合(需满足≥1项):
      • 牙龈出血伴局部肿胀(发生率40%-60%)
      • 牙齿松动度≥1级(Miller分类)
      • 牙髓活力测试异常(冷测无反应或延迟反应)
  3. 排除标准

    • 排除龋病、牙周炎、发育性牙病导致的类似表现
    • 排除颌骨肿瘤或囊肿引起的牙齿移位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临床口腔检查] A --> C[基础影像学] B --> D[视诊-牙齿形态/颜色] B --> E[探诊-缺损深度] B --> F[叩诊-疼痛反应] B --> G[动度检查] C --> H[根尖片] C --> I[咬翼片] D --> J[缺损类型判断] E --> K[牙本质暴露评估] F --> L[根尖周炎症提示] G --> M[松动度分级] H --> N[牙根折裂检测] I --> O[邻面损伤评估] N --> P[CBCT确诊]

判断逻辑

  1. 临床口腔检查

    • 视诊发现釉质缺损→提示硬组织损伤(需影像学确认深度)
    • 探诊暴露牙本质→需牙髓活力测试评估牙髓状态
    • 叩诊阳性+松动度≥2级→提示牙周韧带损伤(需CBCT评估)
  2. 影像学检查

    • 根尖片显示牙周膜间隙增宽→需对比健侧,>0.25mm有诊断意义
    • CBCT三维重建:
      • 牙根纵折→治疗决策核心依据(拔牙/截根)
      • 牙槽骨线性骨折→需颌间固定
  3. 进阶检查

    • 牙髓活力测试
      • 冷测无反应→提示牙髓坏死(需根管治疗)
      • 延迟疼痛→提示牙髓充血(可观察)
    • 咬合分析
      • 早接触点定位→指导调𬌗或𬌗垫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影像学定量指标

    • 牙周膜间隙宽度
      • 0.25mm:提示牙周韧带损伤(需𬌗休息/固定)

      • 1.0mm:提示牙脱位/牙槽骨折(需手术复位)

    • 牙根吸收面积
      • 3mm²:提示进行性外吸收(需拔牙)

  2. 牙髓活力测试

    • 电活力测试值
      • 80μA无反应:牙髓坏死确诊(敏感度92%)

      • 40-80μA延迟反应:可逆性牙髓炎(需3个月随访)
  3. 血液检查(疑似感染时)

    • 白细胞计数
      • 12×10⁹/L:提示急性根尖周感染(需抗生素+引流)

    • CRP
      • 10mg/L:提示组织坏死或骨髓炎风险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首诊优先
    • 外伤24小时内必拍根尖片(隐匿性折裂检出率提高40%)
    • 冷测敏感性>叩诊疼痛(牙髓状态早期判断)
  2. 复杂损伤
    • CBCT适用于:
      ▶ 牙根纵折疑似病例
      ▶ 多颗牙损伤的全面评估
  3. 动态监测
    • 牙髓活力测试需在伤后1/3/6个月重复
    • 牙槽骨骨折患者每月拍片至骨愈合(平均6-8周)

参考文献

  1. Andreasen JO《牙外伤学》(第5版)
  2. AAOMS《颌面创伤临床指南》
  3. IADT《牙外伤管理共识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