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破裂Choroidal rupture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NA06.61

关键词

索引词Choroidal rupture、脉络膜破裂
同义词choroid rupture
缩写CR
别名脉络膜损伤、眼底脉络膜裂伤、视网膜下脉络膜破裂

脉络膜破裂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眼底检查发现新月形裂痕:通过眼底镜或眼底照相,可见淡黄色的新月形裂痕,凹面向着视神经乳头。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显示荧光素渗漏:在裂痕处可见明显的荧光素渗漏,有助于确认脉络膜破裂的位置和范围。
  2. 支持条件(临床与体征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视力下降:患者常主诉突然的视力模糊或丧失,这种视力下降可能是由于视网膜水肿、出血或黄斑区受损所致。(高,70%-90%)
      • 眼前黑影飘动: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眼前有黑点、线条或其他漂浮物。(中,50%-70%)
      • 视野缺损:部分患者报告有中心暗点或其他形式的视野缺失。(中,40%-60%)
      • 眼痛/头痛:虽然不总是伴随出现,但一些个案中确实存在眼部不适或头痛。(低,10%-20%)
      • 畏光和流泪:少数患者可能会感到畏光或频繁流泪。(低,5%-10%)
    • 客观体征

      • 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局部水肿,尤其是在黄斑区。(高,70%-80%)
      • 出血: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的出血,严重时可进入玻璃体。(高,60%-80%)
      • 白色瘢痕:出血吸收后,破裂处显露出白色瘢痕。(高,70%-80%)
      • 视网膜血管异常:血管横过裂痕,有时可见血管扭曲或闭塞。(中,40%-60%)
      • 并发症相关体征:如脉络膜新生血管(中,30%-50%),黄斑区受损(高,70%-80%)。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明确的眼底检查证据,需结合多项支持条件,特别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体征。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判断逻辑: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变化,如视网膜水肿、视网膜下积液等。对于评估损伤程度和位置非常有用。
      • 异常意义:视网膜增厚、视网膜下积液、脉络膜厚度减少。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 判断逻辑:对于无法进行眼底检查的情况,UBM可以辅助诊断,显示脉络膜及视网膜的结构异常。
      • 异常意义:脉络膜增厚、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判断逻辑:显示裂痕处的荧光素渗漏,有助于评估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情况。
      • 异常意义:裂痕处荧光素渗漏,晚期染色增强。
  2. 临床鉴别检查

    • 视野检查

      • 判断逻辑:通过视野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视野缺损情况,进一步支持脉络膜破裂的诊断。
      • 异常意义:中心暗点或其他形式的视野缺失。
    • 视觉电生理检查

      • 判断逻辑:如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可以评估视网膜功能,特别是在黄斑区的功能状态。
      • 异常意义: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下降。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异常意义:裂痕处可见荧光素渗漏,有助于确认脉络膜破裂的位置和范围。晚期染色增强提示慢性病变。
  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异常意义:视网膜增厚、视网膜下积液、脉络膜厚度减少。这些改变有助于评估损伤程度和位置。
  3.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 异常意义:脉络膜增厚、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适用于无法进行眼底检查的情况。
  4. 视觉电生理检查

    • 异常意义: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下降,有助于评估视网膜功能状态。
  5. 血液检查

    • 异常意义:虽然血液检查对脉络膜破裂的直接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以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如凝血功能障碍等。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眼底检查发现新月形裂痕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显示荧光素渗漏。
  • 辅助检查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视野检查为主,帮助评估损伤程度和位置。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眼底检查和影像学结果,尤其是荧光素渗漏和视网膜结构改变。

权威依据:美国眼科协会(AAO)指南、国际眼科理事会(ICO)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