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全身性或侵袭性念珠菌病Unspecified Systemic or invasive candidosis
编码1F23.3Z
关键词
索引词Systemic or invasive candidosis、未特指的全身性或侵袭性念珠菌病、全身性或侵袭性念珠菌病
缩写未特指全身性念珠菌病、未特指侵袭性念珠菌病、Systemic-Candidiasis-NOS、Invasive-Candidiasis-NOS
别名全身念珠菌症、侵袭念珠菌症、泛型全身性念珠菌病、泛型侵袭性念珠菌病
未特指的全身性或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基于IDSA 2016指南及最新临床研究更新(截至2025年)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证据:组织标本中发现假菌丝和酵母样真菌结构(特异性>95%)。
- 无菌部位培养阳性:血液、脑脊液、腹腔液或深部组织活检培养出念珠菌属真菌(白色念珠菌阳性率70%,非白色念珠菌阳性率<50%)。
-
必须条件(核心临床特征):
- 持续性发热(体温≥38.5℃,对抗菌药物治疗无效≥72小时)。
- 存在高危宿主因素:
- 中性粒细胞减少(<500/μL)持续>7天。
-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0mg/日持续>2周)。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或近期腹部大手术。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影像学特征:
- 腹部CT示肝脾多发"牛眼征"低密度灶(敏感性80%-90%)。
- 胸部CT示粟粒样随机分布结节(非肺炎浸润影)。
- 血清生物标志物:
- β-D-葡聚糖≥80 pg/mL(敏感性70%-80%,需排除假阳性)。
- 甘露聚糖抗原阳性(对白色/光滑念珠菌特异性高)。
- 皮肤或眼部体征:
- 播散性皮肤丘疹(直径0.5-1cm,中央苍白)。
- 眼底检查见视网膜棉絮斑或玻璃体混浊。
- 影像学特征: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金标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发热+高危宿主因素)。
- ≥2项支持条件(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体征)。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微生物学检查]
A --> C[血清学检测]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组织病理学]
B --> B1[血培养(需连续3次)]
B --> B2[无菌部位培养]
B --> B3[PCR检测念珠菌DNA]
C --> C1[β-D-葡聚糖]
C --> C2[甘露聚糖抗原]
C --> C3[抗念珠菌抗体]
D --> D1[腹部CT]
D --> D2[胸部CT]
D --> D3[心脏超声]
E --> E1[深部组织活检]
E --> E2[尸检病理]
判断逻辑:
-
微生物学检查:
- 血培养阳性:直接确诊,但阴性不能排除(敏感度50%-70%)。需结合菌种鉴定(非白色念珠菌提示耐药风险)。
- PCR检测:用于培养阴性病例,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假阳性率<5%)。
-
血清学检测:
- β-D-葡聚糖阳性:提示真菌感染,但需排除假阳性(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血液透析)。连续2次>80 pg/mL诊断价值更高。
- 甘露聚糖抗原:与β-D-葡聚糖联用可将敏感度提升至90%。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CT"牛眼征":是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特异性表现(阳性预测值>85%),需与转移癌鉴别。
- 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提示念珠菌心内膜炎(人工瓣膜患者优先检查)。
-
组织病理学:
- 活检发现假菌丝是金标准,适用于影像学异常部位(如肝脾病灶)。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β-D-葡聚糖升高(>80 pg/mL):
- 意义:提示侵袭性真菌感染,阴性预测值>95%(连续2次阴性可基本排除)。
- 处理:启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棘白菌素类首选),48小时内复核。
-
血培养阳性:
- 意义:确诊菌血症,白色念珠菌提示氟康唑敏感,光滑/克柔念珠菌需用棘白菌素。
- 处理:立即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开始靶向治疗并送药敏试验。
-
肝功能异常:
- 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提示肝脾念珠菌病(较转氨酶升高更特异)。
- 处理:腹部影像学确认病灶,延长抗真菌疗程至病灶吸收(通常≥3个月)。
-
全血细胞计数异常:
- 白细胞减少(<4000/μL):预示粒细胞缺乏宿主预后不良,需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血小板减少(<100×10⁹/L):提示DIC风险,监测凝血功能。
-
眼底检查异常:
- 视网膜棉絮斑:诊断眼内炎,需玻璃体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全身用药。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组织病理或无菌部位培养阳性,β-D-葡聚糖联合影像学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 治疗关键:粒细胞缺乏者发热时立即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死亡率40%),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者需满足诊断阈值。
- 监测重点:肝功异常者每周复查腹部影像,眼内炎患者每周眼底检查直至感染消退。
参考文献:
- ID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Clin Infect Dis 2016;62(4):e1-e50.
- ESCMID-ECMM. 2023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Mycoses 2023;66(S2):5-29.
- 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s (2024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