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孢子丝菌病Unspecified Sporotrichosis
编码1F2J.Z
关键词
索引词Sporotrichosis、未特指的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
别名不明类型孢子丝菌病、未分类孢子丝菌病
未特指的孢子丝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病变组织(皮肤、皮下结节、淋巴结)或体液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Sporothrix schenckii complex)。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性基因(如calmodulin或chitin synthase)。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病理学特征: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PAS染色可见3-5μm卵圆形至雪茄形酵母细胞,伴或不伴星状体。
- 暴露史:
- 发病前1-12周有土壤、腐殖质或植物接触史(如园艺、农作、采矿)。
- 典型病理学特征:
-
支持条件(临床辅助依据):
- 临床表现:
- 皮肤淋巴管型:原发灶+沿淋巴管分布的串珠状结节(≥3个)。
- 未特指型:多部位混合损害(如皮肤结节+关节肿痛)或非典型皮损(痤疮样/银屑病样皮疹)。
- 免疫状态:
- 免疫抑制患者(HIV、器官移植)出现播散性症状(发热、体重下降)。
- 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病理特征+暴露史)
- ≥2项支持条件(典型临床表现+免疫抑制状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病理学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B --> B1(真菌培养) B --> B2(PCR检测) C --> C1(组织活检+PAS染色) D --> D1(皮肤超声) D --> D2(关节X线/CT) D --> D3(胸部CT) -
判断逻辑:
- 真菌培养:
- 阳性:直接确诊,需4-6周孵育;阴性不能排除(假阴性率10%-30%)。
- 组织病理学(PAS染色):
- 发现特征性酵母细胞可支持诊断,但需与组织胞浆菌、利什曼原虫鉴别。
- 影像学:
- 皮肤超声:显示皮下结节伴低回声晕(肉芽肿特征)。
- 关节X线:溶骨性破坏提示骨关节播散。
- 胸部CT:粟粒性结节或空洞提示肺播散(免疫抑制患者必查)。
- 真菌培养: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培养阳性:确诊金标准,但耗时长(敏感性70%-90%)。
- PCR阳性:快速诊断播散型病例,特异性>95%。
-
血清学检查:
- 抗申克孢子丝菌抗体阳性(滴度≥1:80):
- 支持诊断,但免疫抑制患者可能假阴性(需结合培养)。
- 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 提示活动性感染,阴性不能排除(敏感性50%-70%)。
- 抗申克孢子丝菌抗体阳性(滴度≥1:80):
-
炎症标志物:
- CRP>30 mg/L或ESR>40 mm/h:
- 提示系统性播散或重度炎症,需排查内脏受累。
- CRP>30 mg/L或ESR>40 mm/h:
-
免疫学指标:
- CD4+ T细胞<200/μL(HIV患者):
- 预示播散风险升高10倍,需强化治疗。
- CD4+ T细胞<200/μL(HIV患者):
-
病理学特征:
- 星状体缺失:
- 未特指型中仅20%-40%出现,不作为排除依据。
- 星状体缺失:
四、诊断流程总结
- 首选:病变组织真菌培养+病理活检(PAS染色)。
- 疑似播散:加做PCR、血清抗体及靶器官影像学(关节/胸部CT)。
- 免疫抑制患者:需完成CD4+计数和全身影像筛查。
- 鉴别重点:皮肤利什曼病(组织见无鞭毛体)、分枝杆菌感染(抗酸染色阳性)。
参考文献:
- IDSA《真菌病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
- 《临床真菌学》(Elsevier, 2023)
- WHO《罕见真菌病诊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