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病,未特指的Unspecified Other diseases due to chlamydiae
编码1C2Z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diseases due to chlamydiae、衣原体病,未特指的、衣原体感染NOS、衣原体病NOS、衣原体病
缩写CTD、Chlamydia-Infection-Not-Specified
别名鹦鹉热衣原体相关疾病、衣原体引起的疾病
衣原体病(未特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核酸扩增试验(NAATs,如PCR)检测临床标本(泌尿生殖道拭子、结膜拭子、呼吸道分泌物等)中衣原体特异性基因(如ompA、16S rRNA)阳性。
- 细胞培养分离出衣原体(需专用McCoy细胞培养,周期3-7天)。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呼吸道型:持续干咳>3周伴低热,胸部CT显示磨玻璃影或小叶中心结节。
- 泌尿生殖型:尿痛/宫颈脆性出血伴黏液脓性分泌物。
- 眼型:结膜滤泡增生+黏液脓性眼分泌物。
- 血清学证据:
- 微量免疫荧光法(MIF)检测衣原体IgG抗体≥1:512,或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符合特定感染部位特征)。
- 血清学抗体滴度≥1:512或动态升高。
二、辅助检查
-
病原学检查树:
- 一级检查:
- 核酸检测(NAATs):首选方法(敏感性>90%),适用于拭子、尿液、肺泡灌洗液。
- 二级检查:
- 细胞培养:金标准但耗时长(3-7天),用于耐药监测或法律证据。
- 抗原检测(DFA):快速但敏感性低(60-80%),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
- 一级检查:
-
血清学检查树:
- 初筛:
- 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测属特异性抗体,阳性提示衣原体感染。
- 确认:
- 微量免疫荧光法(MIF):区分衣原体种特异性抗体(如鹦鹉热衣原体IgG≥1:512)。
- 初筛:
-
影像学检查树:
- 胸部CT:磨玻璃影伴小叶中心结节(提示呼吸道感染)。
- 盆腔超声:输卵管壁增厚>5mm或积液(提示生殖系统并发症)。
判断逻辑:
- 核酸检测阳性可直接确诊,阴性但高临床怀疑时需结合血清学(抗体动态变化)。
- IgG≥1:512仅提示现症感染,需排除既往感染(结合IgM或PCR)。
- CT磨玻璃影需与病毒性肺炎鉴别(衣原体肺炎通常无淋巴细胞减少)。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核酸检测(NAATs):
- 阳性:现症感染的确诊依据,需立即启动治疗。
- 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采样误差或载量低时可能出现假阴性)。
-
血清学抗体:
- IgG≥1:512:提示急性感染或近期暴露,需结合临床。
- IgM阳性:多提示新近感染(但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中IgM可能持续数月)。
-
炎症标志物:
- CRP>50 mg/L:提示全身性炎症反应,常见于肺炎或Fitz-Hugh-Curtis综合征。
- ESR>40 mm/h:非特异性,需结合感染部位评估。
-
细胞培养阳性:
- 确诊价值高,同时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
血常规:
-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衣原体感染特征(与细菌感染不同)。
- 单核细胞比例升高:可见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核酸检测(NAATs)为一线手段,血清学(MIF)辅助诊断无病原学证据的病例。
- 鉴别重点:需与其他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病毒性感染区分,依赖分子检测与抗体动态分析。
- 治疗提示:确诊后需评估感染部位(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部),选择穿透细胞膜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
参考文献:
- CDC《性传播感染治疗指南(2021)》
- IDSA《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 WHO《实验室诊断衣原体感染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