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肌肉骨骼系统结核Unspecified Tuberculosi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编码1B12.4Z
关键词
索引词Tuberculosi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未特指的肌肉骨骼系统结核、肌肉骨骼系统结核
缩写未特指肌肉骨骼结核、非特指性肌肉骨骼结核
别名肌肉骨骼系统结核-未特指、Musculo-Skeletal-System-Tuberculosis-Unspecified
未特指的肌肉骨骼系统结核(1B12.4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脓液、病变组织或冷脓肿穿刺液中分离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PCR检测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DNA(如IS6110序列)。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性局部钝痛(夜间加重)伴活动受限,且病程≥4周。
- 冷脓肿形成(无红热表现的压痛性肿块)或窦道排出干酪样坏死物。
-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体重减轻(≥5%基础体重)。
- 影像学特征:
- X线/CT显示溶骨性破坏伴反应性硬化,或死骨形成("磨砂玻璃样"改变)。
- MRI显示骨髓水肿(T2高信号)、椎间盘破坏或硬膜外脓肿。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影像学典型表现(溶骨+硬化/死骨)。
- 临床三联征(局部疼痛+冷脓肿/窦道+全身症状)。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初筛检查:
│ ├─ X线(经济、快速,敏感性60%-70%)
│ └─ 超声(评估软组织脓肿)
│
├─ 精细评估:
│ ├─ CT(骨质破坏细节,敏感性80%-90%)
│ └─ MRI(早期骨髓水肿/神经压迫,敏感性95%)
│
└─ 功能评估:
└─ PET-CT(鉴别肿瘤/评估全身播散) -
判断逻辑:
- X线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 → 升级至MRI。
- 冷脓肿穿刺 → 优先送检抗酸染色+培养+PCR。
- 脊柱病变伴神经症状 → 紧急MRI排除硬膜外脓肿压迫。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ESR:>50 mm/h提示活动性炎症(需排除其他感染/肿瘤)。
- CRP:>30 mg/L支持细菌性感染(但无法区分结核与其他化脓菌)。
-
免疫学检测:
- T-SPOT.TB/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 → 提示结核感染,但不能区分活动/潜伏感染。
-
微生物学检查:
- 抗酸染色阳性(Ziehl-Neelsen法)→ 快速诊断但敏感性低(<40%)。
- MGIT液体培养阳性 → 确诊金标准,耗时2-6周。
- Xpert MTB/RIF阳性 → 同时检测利福平耐药性,敏感性>80%。
-
病理学检查:
- 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 → 高度提示结核,但需与真菌感染鉴别。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原学证据(培养/PCR),影像学(MRI/CT)和临床特征支持早期诊断。
- 实验室指标(ESR/CRP)用于监测治疗反应,而非确诊依据。
- 注意与骨肿瘤、化脓性骨髓炎、布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多模态检查)。
参考文献:
- WHO《结核病诊断操作标准(2023更新版)》
- IDSA《骨关节结核管理指南》
- 《中华结核病杂志》肌肉骨骼结核诊疗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