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未特指Unspecified Lyme borreliosis
编码1C1G.Z
关键词
索引词Lyme borreliosis、莱姆病,未特指、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莱姆病 NOS
缩写LYME、LB
别名莱姆疏螺旋体病、蜱传疾病、游走性红斑病、慢性游走性红斑病
莱姆病,未特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血清学两步法检测阳性:
- ELISA法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抗体阳性,且经免疫印迹法确认(IgM或IgG特异性条带符合CDC标准)。
- 免疫印迹阳性标准:
- IgM阳性:至少2/3条特异性条带(24kDa-OspC、39kDa-BmpA、41kDa-Fla)。
- IgG阳性:至少5/10条特异性条带(18kDa、23kDa-OspC、28kDa、30kDa、39kDa-BmpA、41kDa-Fla、45kDa、58kDa、66kDa、93kDa)。
- 直接病原学证据:
- 病变组织(皮肤、关节液、脑脊液)中分离培养出伯氏疏螺旋体。
- PCR检测临床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基因(如ospA、flaB)。
- 血清学两步法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游走性红斑(直径≥5cm,伴离心性扩展和中央消退)。
- 单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脑膜炎、房室传导阻滞、大关节炎(如膝关节)。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30天内有疫区(森林、草地)暴露史或蜱虫叮咬史。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实验室确诊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游走性红斑(需排除其他环形皮损疾病)。
- 血清学ELISA阳性且与临床表现高度吻合(需排除假阳性可能)。
二、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树:
┌─血清学检测
│ ├─ELISA初筛
│ └─免疫印迹确认
├─分子生物学检测
│ └─PCR(皮肤/关节液/脑脊液)
└─病原培养(选择性用于研究场景) - 影像学检查树:
┌─心脏评估
│ ├─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筛查)
│ └─心脏MRI(心肌炎评估)
└─关节评估
├─关节超声(滑膜炎检测)
└─关节MRI(积液与骨侵蚀评估) -
判断逻辑:
- ELISA初筛:敏感性高(>90%),但特异性低(可能与其他螺旋体交叉反应),阳性者需免疫印迹确认。
- 免疫印迹:特异性>95%,IgM阳性提示早期感染(病程<4周),IgG阳性提示中晚期或既往感染。
- PCR检测:关节液阳性率最高(60%-80%),脑脊液阳性率约30%,皮肤标本阳性率与取材时间相关(红斑期>90%)。
- 心脏MRI: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心肌水肿,需结合临床排除其他心肌炎病因。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清学检测:
- ELISA阳性(阈值:OD值≥1.1):
- 可能提示莱姆病,但需排除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交叉反应。
- 建议:立即进行免疫印迹确认。
- 免疫印迹IgM阳性:
- 病程早期(<4周)的敏感指标,但需注意假阳性(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 免疫印迹IgG阳性:
- 提示感染持续≥4周,或既往感染(治疗后抗体可长期存在)。
- ELISA阳性(阈值:OD值≥1.1):
-
PCR检测:
- 阳性结果:直接支持活动性感染,尤其适用于血清学阴性但临床高度可疑的病例。
- 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受标本类型和检测时机影响)。
-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20 mg/L):提示急性炎症,但无特异性。
- 脑脊液白细胞增多(>5×10^6/L):支持神经莱姆病诊断,需排除病毒性脑膜炎。
-
关节液分析:
- 白细胞计数>25,000/μL:提示炎症性关节炎,需与感染性关节炎鉴别。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血清学两步法或直接病原学证据,游走性红斑是早期诊断的关键线索。
- 辅助检查选择:根据受累系统选择针对性检测(如神经莱姆病优先脑脊液分析)。
- 实验室解读:需结合病程阶段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误判(如IgM在晚期感染中可能阴性)。
参考文献:
- IDSA《莱姆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
- CDC《莱姆病实验室诊断标准》(2021)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莱姆病专题综述(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