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麻风病Unspecified Leprosy
编码1B20.Z
关键词
索引词Leprosy、未特指的麻风病、麻风病、未特指的麻风、麻木型麻风、斑疹麻木型麻风、斑疹型麻风、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汉森病
缩写麻风、LEP
别名癞病、大麻风
未特指的麻风病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皮肤活检组织学检查:
- 组织标本中检测到麻风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
- 特征性病理改变:肉芽肿性炎症伴泡沫细胞浸润及神经周围淋巴细胞套袖样浸润
- 皮肤活检组织学检查:
-
必须条件:
- 至少1项皮肤体征:色素脱失/沉着斑疹、丘疹或结节(伴感觉障碍)
- 至少1项神经体征:周围神经粗大(尺神经/腓总神经等)或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障碍
-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梅毒、结节病、皮肤结核等类似表现疾病
-
支持条件:
- 皮肤涂片查菌阳性(≥1+):鼻黏膜或皮损处取材,抗酸杆菌阳性(敏感度50-70%)
- 血清学检测阳性:抗PGL-I IgM抗体滴度≥1:80(提示多菌型倾向)
- 典型临床表现:眉毛外1/3脱落、手足畸形、眼睑闭合不全等晚期体征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神经功能评估] A --> D[组织病理学] A --> E[影像学检查]
B --> B1(皮肤涂片抗酸染色)
B --> B2(皮肤活检培养)
B --> B3(PCR检测mleprae DNA)
C --> C1(神经触诊)
C --> C2(感觉功能测试)
C --> C3(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D --> D1(皮肤活检组织学)
D --> D2(免疫组化染色)
E --> E1(神经超声)
E --> E2(手足X线)
E --> E3(高分辨率周围神经MRI)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
- 皮肤涂片:初筛首选,但阴性不能排除(需结合活检)
- PCR检测:特异性>95%,适用于涂片阴性但高度疑似病例
- 神经功能评估:
- 神经粗大+感觉障碍→强烈提示麻风神经炎
- 神经传导异常→量化神经损伤程度
- 组织病理学:
- 肉芽肿结构+抗酸杆菌→确诊依据
- 无杆菌但典型神经周围炎→支持少菌型诊断
- 影像学:
- 超声显示神经增粗(直径>3.5mm)→活动性神经炎
- X线示骨吸收/关节畸形→晚期并发症证据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
皮肤涂片查菌 | 阴性 | 1+~6+提示菌量负荷,≥3+支持多菌型诊断 |
抗PGL-I抗体 | <1:40 | ≥1:80提示活动感染,滴度变化监测治疗反应 |
神经传导速度 | 上肢>50m/s | 速度下降>30%提示显著神经损伤,需紧急抗炎治疗 |
CRP | <5mg/L | >20mg/L提示Ⅱ型麻风反应(ENL),需激素治疗 |
皮肤活检病理 | 无肉芽肿/抗酸杆菌 | 泡沫细胞浸润+神经破坏→确诊;仅淋巴细胞浸润→少菌型可能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疑似病例:皮肤损害+感觉障碍→进行皮肤涂片和神经触诊
- 高度疑似:涂片阴性但神经粗大→皮肤活检+PCR检测
- 确诊后分类:
- 菌量≥3+ → 多菌型治疗方案
- 仅组织学炎症→ 少菌型治疗方案
- 监测指标:
- 每3月查菌指数变化
- 每6月神经功能评估
参考文献:
WHO《麻风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麻风病专题综述(2024)
International Leprosy Association共识声明(2022)